| ||
卡玫基颱洪使台中市區中港路成中港河,隨即有政治人物呼籲增加治水經費擴大排洪斷面,類似情節在台灣不斷上演,但災害仍一再重複。 當防洪政策被簡化為洪水可以利用工程的方法來控制;例如堤防加高、抽水站不斷增加及分洪工程規模擴大,迷思於「對治水成效過分樂觀,高估了防洪治水的能力,導致粗糙政策之匆促決定」。九十四年「八年八百億治水」治水政策,由此次災情及歷史經驗證明,單一工程手段無法應付複雜之環境問題。 同時隨著防洪安全標準的增加,使河川兩岸之土地利用也迅速發生變化,尤其是水岸景觀吸引投機者透過廣告大肆宣揚都市高密度開發來臨,重劃區建豪宅,任由投機者掠奪,潛在總體淹水風險,卻由政府及納稅人負擔,形成強烈諷刺對比。 基於此,對於新政府之防洪策略,建議如下: 一、氣候異常將成為常態,換言之,未來氣候亦呈M型化趨勢,即暴雨與乾旱兩極端值恐呈增加趨勢,未來防災需將M型化極端值納入決策考量,當氣候呈M型化趨勢—旱災與水災發生時,首先衝擊的是農業,農產品將造成重大損害,建議農業部門需充分與氣象局合作提早防範。 依據日本氣象廳於二○○五年出版之「異常氣候報告」顯示,過去卅年來該國之日降雨量超過一百毫米(易發生災害之降雨量)之日數呈一點二倍之增加趨勢,同樣旱災天數亦會增加,對此水利單位應強化水資源網路系統調配功能,避免農業及經濟重大損失。 二、防洪策略需通盤考量,不能迷思於增加經費或工程發包執行率等數字遊戲,淹水原因非單一因素造成,建議重新檢視過去「八年八百億治水」成效,重新提出未來五年或十年防洪策略,無法以工程方式改善之淹水地區應誠實面對,例如地層下陷低窪地區需改變防洪策略。 在都市防洪部分則增加袃暴雨源頭處理:開發區建築物屋頂及不透水鋪面所產生之逕流雨水,建議強制立法由開發單位負擔,將雨水儲留於筏式基礎之蓄水池內或入滲涵養於中庭綠地內直接澆灌植物,減輕下游負擔;衾土地生態防洪:都市計畫需保留一定比例土地作為防災空間,同時利用都市緩衝區綠地、公園、停車場及人行道等設計為低窪滲透型式或滲透功能,補償都市未開發前天然綠地、濕地調蓄洪水功能;衴結構工程防洪:當前兩者皆無法吸納之多餘雨水,才是以工程方式排水匯出;衼教育民眾提高洪患風險意識:除地下室入口設計防洪閘門外,颱洪季節需隨時將重要物品移到高處。 三、檢討都市計畫區或重劃區開發對下游區域排水之負荷,檢討帶狀公共工程如高速公路、高鐵或捷運工程施工時是否截斷水流路或改變當地集水區,由此次淹水地區部分與上述工程有間接關係,皆造成淹水原因。 世界上與水爭地最強悍的國家荷蘭—其防洪頻率曾經提高至一二五○年洪水頻率保護標準;但荷蘭人隨即發現,無論如何加高堤防,安全保障總是有其極限,改發展水上集合住宅,使其房屋漂浮在水面上,隨著水位升降與水和平共存,總言之,配合土地原有的自然環境,以人工溼地、礫間淨化設施及高灘地等生態工法,營造出水生動、植物的棲地,不僅能發揮水質改善的功能,更提供民眾更多親水休閒空間及復育保育的教育場所,也是未來防災趨勢。 【2008/07/20 聯合報】 |
2008年7月20日 星期日
M型氣候 防洪要多元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