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7日 星期日

治水新思維 管理減災損

輕颱卡玫基一場暴雨,造成中南部嚴重淹水災情,在一千多億治水預算已執行三年多的前提下,民眾觀感上好像在此次颱風完全派不上用場。在鳳凰颱風來襲前夕,民眾不禁要問:「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夠不再淹水了?」

若是針對這個問題,筆者恐怕必須先潑民眾一盆冷水,這個時間點應該不會很短,甚至於幾十年內都不太可能達得到。這不是相關主管單位的怠惰或卸責,而是台灣現階段正面臨不同以往的淹水災害,恐怕必須以不同的思維,重新思考淹水治理的方向與策略。

國內早期係以工程措施為主要的治水手段,工作重點在河海堤工程之新建、整建、加高、加強。此措施在集水面積相對較大的主要河川,不計成本投入經費確可有效降低洪災發生的機率,如基隆河目前已可達二百年重現期距洪水的保護標準,近年來汐止幾不再有淹水的情況發生。

但在氣候變遷,降雨量與尖峰降雨強度持續增高的情況下,現階段所面臨的淹水威脅主要為主要河川堤防保護標準降低(因降雨量增大,原本設計的防洪標準可能由當初的一百年變為小於一百年)、排水系統宣洩不及的都市淹水、與地層下陷區地勢低窪所造成的積水。如採用以往的工程防洪措施,不僅將動支龐大經費,增添國家財政困難,且工程措施效益終究有其極限(如低漥地區的積水恐非工程措施能徹底解決)。

因此,現階段淹水治理的方向應不在於用工程手段徹底解決淹水的問題,而是在搭配非工程的洪氾管理措施,儘可能降低淹水的受災程度。例如,藉由土地利用型態的調整,將原本低漥淹水地區調整為滯洪池,應可有效降低淹水損失;藉由災害預警系統的應用,適時的發出預警,以疏散可能遭受洪患區域內的居民,可減少洪水帶來的災害;藉由洪災保險的推動,把經濟、救災計畫與保險事務緊密地結合,增加災後重建與補償金,促進防洪事業的發展。

整體而言,政府經費拮据已是普遍的認知,各部會恐都會有經費不足的困境。因此,相關單位在治水時不應陷於經費不足的框架中,而應是反向思考在既有的經費下,誠實告知民眾工程治水的極限,配合洪氾管理措施的推動,儘可能降低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方有可能根本解決台灣淹水的問題。

【2008/07/27 聯合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