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7日 星期日

治水層級 必須更高

◎ 曾瑾珮、林長茂 自由時報20080722

卡玫基颱風所造成的超大豪雨重創了中南部,也重創了人民對政府的信心,負責執行一四一○億元治水計畫的經濟部水利署成了眾矢之的。

但是,一條河川從上游流經原民會所轄的原住民保留地、農委會林務局的林班地以及水保局負責治理的野溪與農路、國有財產局的土地、經過地方政府與公路局所轄的道路與橋樑、農田水利會的灌溉溝渠、來到中下游經濟部水利署各河川局所轄的中央管河川或地方政府的縣管河川,匯入內政部營建署所轄的雨水下水道排水系統所匯集的逕流,最後流入大海。在如此令人眼花撩亂、龐雜的權責單位下,生病的河川在那麼多支手術刀下,只怕要一命嗚呼了。

我們認為應立即成立流域管理權責單位,讓更高的層級如政務委員或經建會,而非現行的水利署擔任統合治水事權者,除相關權責單位外,更應開放民間團體與關心河川環境的在地人士,以多元的公民參與和專業人士在互信與透明公開的基礎上,定期討論水資源與風險管理的課題,抓出整體流域的病因對症下藥,藉此排除不肖民代的關說介入,如此才是治水正途。

(作者為水患治理監督聯盟成員,http://waterwatch.ngo.org.tw

養殖漁民背黑鍋

  • 2008-07-27 中國時報 【杜宇】

     每當大雨過後,台灣西南沿海低窪地區的居民(多數以養魚為生)不僅要忍受生命財產浸泡在汙水的痛苦,還要承受社會對水產養殖超抽地下水是導致地層下陷主要原因的責難。坦白說,這樣的結論重覆出現在政府相關災害檢討報告的時間長達二十年之久,這究竟代表著養殖漁民的執迷不悟咎由自取,還是政府官員的執政無能?

     猶記民國七十九年發生重大的風災,時任行政院長的郝柏村在南部視察水患時,即指示地層下陷是所有問題的根源,如果地層下陷的問題不解決,即使海水整治的預算增加,仍不能有效的防止海水倒灌的現象與問題,並認定水產養殖超抽地下水是造成地層下陷的元凶,要求農政機關立即處理。

     為此行政院於民國八十年核定「養殖漁業輔導方案」,規劃設置養殖生產區,投資興建養殖公共設施,推廣海水、海洋養殖,推行使用循環水設備等措施,減少養殖的用水量,對於不適合養殖的現有魚塭,配合地區發展及其他產業的需要鼓勵釋出等改善方案,並於民國八十四年起通過實施「地層下陷防治執行方案」,提出四大防治對策(通盤規劃地層下陷區水土利用、加強地層下陷區產業輔導工作、加強地下水管制及水資源規劃及教育宣導)及五大量化目標,然而事隔十多年再看看,沿海許多地區仍然是逢雨必淹,也幾乎是同一地點,情況並沒有改善,但養殖業早已不復當年風光,因此當初究竟是診斷偏誤,還是下錯藥方,值得專家學者共同來討論

     當初政府為改善沿海居民生活,鼓勵把沿海許多低窪與不適合稻作生產地區改輔導從事水產養殖,儘管先天條件不甚理想,但是業者憑藉著苦幹實幹的精神,把許多荒地變成魚塭並養出全球驚豔的高經濟魚蝦類,為台灣賺進大筆外匯(光鰻魚出口創匯即達六億美元),這對當時急需經費來從事各項經濟建設的台灣,無疑是相當大的貢獻,而原先窮困的漁村經濟也確實獲得改善。然而由於當初並沒有考量到淡水供應問題,且產業發展過於快速超出政府想像,在水源短缺的情況下,為了順利養殖,業者採自力救濟方式自行掘井抽取地下水補充,政府相關單位並沒有適時遏止,才會讓星星之火燎源,導致部分地區地層下陷,這是事實,漁業界也無須否認,但是其他產業長期抽取地下水用量,恐怕亦是主因之一,卻被有意無意的忽略,讓養殖業者單獨承受各界多年的指責。

     如今傷害已經造成,許多沿海地區早已在海平面之下,連排除積水都極為困難,對於這些地區政府是否要再盲目投下龐大的治水經費,政府必須三思。面對地層下陷的事實,政府除了要找出所有造成地層下陷的原因(非只養殖漁業),對症下藥。至於在水產養殖方面,除了參考改變養殖經營與土地經濟利用模式,讓居民不再需要依賴大量超抽地下水的養殖業為生,而土地則從目前依賴超抽地下水的利用方式改變為不但不需超抽地下水,進一步還可以取代地下水乃至補注地下水的用途的建議外,可透過航照圖標示出台灣主要養殖魚塭分佈及地層下陷區位,並依照嚴重程度將其劃分為輕度、中度與重度三種,分別施予不同的解決方法,對於輕度地區:補助設立循環水設施、嚴格監控養殖進排放水、實施環境生態標章認證、輔導生態養殖等;中度地區:設置水產養殖科技專區,統一處理排放水、使用零排放水的養殖技術、輔導放養用水量低的經濟種類如供生質能源用藻類、觀賞魚、文蛤、台灣鯛、九孔、龍鬚菜等;重度地區:鼓勵休養並制定退場機制、規劃成大型的蓄水區、洩洪道等緩衝區、規劃成休閒漁業區等,針對不同程度的病症施以不同的處方,能如此治水,國土或有不再流失的一天。

     (作者為陳李農改研究團隊成員)

整治河川水患應有全面思考與做法

  • 2008-07-22 工商時報 【工商社論】

     一個徘徊於中度、輕度之間的颱風卡玫基,竟然在台灣本島造成二十人死亡,八億多農業損失的重大災害,雖然颱風帶來的雨量,在很多地區是史無前例,但如此重大的傷亡、財務損失,絕對需要全國各界共同思考其中癥結,並集合朝野物力、人力乃至智慧,提出妥適對策,徹底落實,以期將類似災害有效防堵或降低。

     對於七一八水患的受害人,不管是生命、健康或財產遭受損失者,我們首先表達哀悼及慰問之意,並期盼朝野記取教訓,讓類似的天災遺禍不再發生或不再如此嚴重。坦然言,因為災情超乎預料,包括經濟部水利署、交通部氣象局頓時成為全國檢討對象,甚至一向溫和的馬英九總統都嚴厲批評,顯示卡玫基颱風的災害確實很重,帶給國人很大創傷。但必須指出,如果卡玫基颱風的因應政策與做法,能夠將國內當前的防颱防洪思維與設施不足乃至錯誤的缺失予以全盤曝光,並做為未來的檢討、改善參考,以致可以將未來的颱風、暴雨災難與損失降至最低,如此卡玫基颱風的來襲未嘗不是塞翁失馬。

     其次我們認為,面對颱風暴雨發生頻率提高,損害日益擴大趨勢,國人的整治河川水患,不但做法上應該擺脫以往「水來土掩」的圍堵方式,思考上更要放棄唯政府是問的傳統,改採全民防洪抗災新模式。具體而言,我們認為整治河川水患不應有藍綠之分。在卡玫基颱風災情曝光之後,不但執政的泛藍立即攻擊扁政府八年執政,花費鉅資而未見整治水患成效,在野的綠營也不假辭色,立即反駁因為泛藍在國會杯葛法案及預算,以致治水預算遲遲不能過關延誤了整治河川水患時機。坦然言,如此的藍綠互批、朝野對幹,不但對卡玫基颱風已然造成的災害無濟於事,對剛剛飽受卡玫基颱風侵襲而心驚肉跳的民眾而言,又有何助益?徒然給予民眾這個國家實在沒救的感慨吧了。何況,稍有知識的人皆知,台灣水患之日益嚴重,肇因絕非一朝一夕,而是累積了多年的政策失誤所致,事實上,早在民進黨執政的二○○○年前,即可能已埋下了今日水患的遠因。

     再者,整治河川與水患不應有中央與地方政府之分。除了前後的執政團隊必須為水患概括負責之外,我們認為,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也必須共同承擔水患不能有效防治的責任。經由這一次卡玫基颱風的教訓,事實上以往的颱風與暴雨也有類似的參考價值,也就是河流為害並不分天南地北,更不分縣治或中央,因此,河川劃分中央或地方權責雖然有助於預算與維護工作的進行,但防洪不能分段治理已經是中央與地方的共識,我們希望中央政府能夠主動承擔起規畫、經費籌措,以及推動施工的全部責任,甚至列為全國擴大內需政策的一部分優先進行。

     最後,我們必須指出,整治河川水患更不能只責成政府,民眾袖手旁觀,反而必須朝野合作才能有成。從歷次的水患與災情,其實朝野心中都應有一些概念,除了雲林等低窪地區因地層下陷而小雨就成災外,台灣很多地區,尤其是都市,隨便一場小雨,也往往就能造成水鄉澤國,癥結即在於下水道大都嚴重淤塞所致。而其肇因除了是一些不肖廠商違規讓電線電纜占據排水空間外,很多民間的廢棄物,尤其房屋改建裝修棄置的建材、樹枝、塵土及日常用品淤塞排水道都是問題所在。我們希望工商企業、民眾瞭解水患之普及與嚴重化,不但造成人身與財產的危害,更傷害台灣的國際形象,而能在督促政府加強防洪政策與設施之際,也提高企業的社會責任感與自己的公德心,不但不隨意棄置公司或家庭廢棄物以免堵塞水流空間或地下排水管等渠道,更能提升環保觀念加強林木栽植以加強水份涵養,落實全民防災進而杜絕水患。

要治水,先保水

  • 2008-07-22 中國時報 【■孫志鴻】

     卡玫基颱風再一次暴露台灣環境的脆弱性,再加上全球暖化的威脅,我國治水策略有必要做適當的調整。應從現在注重排水與興建堤防的策略,增加與台灣自然環境能調和的保水策略。

     台灣除了面臨水患的威脅之外,也面臨乾旱時水資源不足的困境,因此現行治水方案的加強排水與興建堤防策略,將颱風帶來的大量雨水快速的排放到河川及大海,不僅浪費了寶貴的水資源,同時也造成排水系統與河川負荷的增加。更重要的是,遇到像卡玫基颱風這種異常型態的降雨,淹水似乎也無法避免 。

     較先進的治水策略應是思考如何將寶貴的水資源留下,並降低排水系統及河川的負荷。目前台灣已無適當的地點可建造大型山區水庫,因此在山區目前可行的策略,是請林務局及水土保持局加強山區的水土保持工作,增強森林的水源涵養功能。此外,可在山區中的適當地點,以生態工法建造數量眾多的小型水塘,平時可作為生態池及山區作物灌溉之用,在颱風來臨前可將水塘淨空,讓颱風帶來的雨水能盡量留在山區,避免雨水快速的排放到河川造成平地的淹水。

     平地及都市的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及學校機關用地,則應推動雨水回收系統,讓平地及都市的地表徑流能回收成為都市綠美化所需的澆灌用水。政府可從現有治水方案經費編列雨水回收的補助經費,讓全省數萬個社區開始落實雨水回收,用積少成多的方式,也可回收數量可觀的水資源,並降低都市排水系統的壓力。

     至於西部平原及濱海地區,可考慮以國土規劃土地重劃的方式,將目前低窪的易淹水地區開闢為中小型滯洪池,可容納颱風時帶來的大量雨水,平時也可作為灌溉及養殖水資源之用。開挖滯洪池產生的土方,則可用來墊高附近的土地,作為新社區用地。此一新社區因為可免於水患,地價將會比附近易淹水地區的地價高,因此經過土地重劃產生的新社區用地,可作為與因建造滯洪池被徵收用地的地主交換土地之用。此一方案不須要政府事先編列大筆的土地徵收費用,可提高本方案的可行性。

     筆者所建議的治水新策略,是以分散式保水的方式,利用許多中小型工程,從山區、都市、到平地及濱海地區以積少成多的保水方式,可彌補現有治水方案過度追求排水及建造堤防圍堵河水的缺失。

     現行的治水方案不僅需花費大量治水經費,且成效有限,同時無法留住寶貴的水資源。筆者所堤的新策略若能認真的執行,其總體效益將可比擬新建許多的大型水庫,但卻沒有興建大型水庫破壞生態的缺點。這個方案若能獲得政府、學術界及民間團體的共識積極的推動,將有希望徹底解決台灣的水患問題,讓台灣邁向真正的永續發展。

     (作者為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水患夢魘何時了

  • 2008-07-21 中國時報 【黃萬傳】

     卡玫基颱風造成人民生命及財產的重大損失。何以一個中度颱風會造成如此巨大的損失?而在可搜尋的記憶中,不論颱風所帶來的風雨如何,受損害的地區總脫離不了山區、沿海鄉鎮、大河川兩旁的低窪地區、大型工程的周遭及農產品生產地區。究竟這些地方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首先觀察山區與沿海地區的情況。在台灣,山區占所有土地面積的四分之三,而海岸線則有一千餘公里。土地利用非彼即此,然而在缺乏適當管理下,水果、茶葉的種植或休閒觀光業(尤其民宿)越開發越高;沿海養殖面積越開發越大;山坡的植被面積越來越小、地下水越抽越深,土石於是流焉、地層於是陷焉。河床因土石而高墊,大量的雨水只好暫時留滯在人煙稠密的都市。

     就土地管理觀點,這些地區都是農政單位(水土保持局與林務局)該管範圍,雖政府訂有山坡地利用管理或地下水抽取等的相關法規,但在效果上確實令大眾失望。因此,筆者強烈建議相關單位應就過去多年來的經驗,重新檢討國土利用與水土保持問題,並同步進行相關法規修訂與經費投入的優先次序。

     其次,是有關治水的問題。最近幾年,每每因雨成災,更加深了人民對完整的國土利用、水土保持、治山防洪等規劃方案的期待,希望盡早擺脫水患的夢靨。近一、二年,政府編列近一千五百億的治水經費,然而除人為因素外,經費的投入、人民的期待似乎與現實效果的落差尚遠。

     第三,是關於各項土木工程所引起的路基損毀而造成的各種公共安全問題。此類問題平常即有所聞,但風雨來襲時則更明顯。由於此問題的肇因很多,應由公務機關加以觀察解釋,並提出解決方案。然則,這是否意味著我國現行的工程規範已經不適用?抑或是管理失當、人謀不臧?在各項工程之上能否考慮樹立建造碑,說明該項工程由誰設計、建造、驗收,讓全民共同目睹工程品質及責任者,並由此建立工程商譽。

     第四,有關災害導致的農產損失問題。自古以來,農民總是看天吃飯,即使農業科技再進步,農產品生產仍免不了受自然災害的影響。除了消費者要面對果菜價格上升之苦外,受害最深仍是辛勤耕種的農民,而農政單位雖訂有農產品受災救助法規,但除了規定損失相當金額以上才能享有補助外,還得經過繁複手續才能申請獲得救助。政府的美意在漫長的申請、勘估、核算中消磨殆盡。

     筆者建議農政單位應在平常時期利用過去受害地區資料,加以分析作成資料庫,一有颱風信息,則可預測可能受損地區、產品種類及程度,由此在每年編列預算時就可事先提列,並在颱風來襲之後立即宣佈補償。農政單位更可依據歷史資料,針對受影響的農產品種類和數量預作規劃,於每年四五月份就可開始儲藏(進口或自產),在颱風來襲時則予釋出,如此當可避免果菜價格劇烈波動,免除消費者受物價上揚之苦。

     此外,更可考慮取消災害補償,開辦農產保險或乾脆由政府扶植果菜公司廣辦蔬果契作,由蔬果公司承擔農作的風險,並讓不願參與契作的農戶自負盈虧。如此或可遏止菜蟲從中作價,又可保證農民收益,三可避免農民投機搶種,四可有效規劃並管裡台灣的蔬果市場,一舉數得並可兼顧社會正義。

     總之,台灣雖處於颱風地帶,筆者相信人民都希望能安穩的度過每個颱風天,不希望馬路與船共用、不希望在熟悉的地方忽然出現大洞,不希望蔬果在颱風天變成高貴的食品,也不希望在自家旁邊蓋個乾式碼頭以備淹水的時候方便撤離。這些百姓性命交關的議題,能否少些政治考量、多些專業與理性?讓大多數人能在颱風夜睡個好覺吧。

     (作者為中州技術學院農業經濟教授兼學術副校長)

休養生息治水

  • 2008-07-21 工商時報 【工商小社論】

     一場看起來不怎麼樣的颱風,竟然造成多位民眾死亡,國人財產損失可觀的災難,除了中南部空前暴雨侵襲外,台灣地區因為過度開發,體質脆弱更是主因。

     就以台北市區為例,除了到處看得到、聽得到,也聞得到的興建中房舍及公共工程等工事外,每個社區、每條街,乃至每棟大樓,每天都有裝潢、改建工事在進行。每一處工程,都要敲掉水泥牆、刨翻柏油路面、丟棄大量鋼筋、玻璃、塑膠建材,雖然環保、營建法規嚴格管制,但你我內心清楚,都是隨意、隨地丟棄、拋置。這些廢棄、還可以使用,乃至無辜被提早結束產品生命的建材或物質,其實就是壅塞地下水道、排水口,以及原本供做水路使用的空間,並成為下大雨,或者一般小雨就到處水患的原因。

     即使是善意的建設,也無意中成為水患元兇。還是以台北市區為例,道路兩旁的安全島,原本種植有青草,可以吸納蓄積一定數量雨水,但為了「美觀」虛榮的理由,路燈公園管理處等市府單位,三不五時動員大批勞工挖起青草,種下連著盒栽的觀賞用花,是否增加美觀見仁見智,但大量泥土被鬆動,隨便下雨沖刷即壅塞水道,上演道路變河流戲碼。

     假借治水名義,掩護了政治、分贓與浪費,民眾的身家性命卻成為犧牲品。

治水新思維 管理減災損

輕颱卡玫基一場暴雨,造成中南部嚴重淹水災情,在一千多億治水預算已執行三年多的前提下,民眾觀感上好像在此次颱風完全派不上用場。在鳳凰颱風來襲前夕,民眾不禁要問:「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夠不再淹水了?」

若是針對這個問題,筆者恐怕必須先潑民眾一盆冷水,這個時間點應該不會很短,甚至於幾十年內都不太可能達得到。這不是相關主管單位的怠惰或卸責,而是台灣現階段正面臨不同以往的淹水災害,恐怕必須以不同的思維,重新思考淹水治理的方向與策略。

國內早期係以工程措施為主要的治水手段,工作重點在河海堤工程之新建、整建、加高、加強。此措施在集水面積相對較大的主要河川,不計成本投入經費確可有效降低洪災發生的機率,如基隆河目前已可達二百年重現期距洪水的保護標準,近年來汐止幾不再有淹水的情況發生。

但在氣候變遷,降雨量與尖峰降雨強度持續增高的情況下,現階段所面臨的淹水威脅主要為主要河川堤防保護標準降低(因降雨量增大,原本設計的防洪標準可能由當初的一百年變為小於一百年)、排水系統宣洩不及的都市淹水、與地層下陷區地勢低窪所造成的積水。如採用以往的工程防洪措施,不僅將動支龐大經費,增添國家財政困難,且工程措施效益終究有其極限(如低漥地區的積水恐非工程措施能徹底解決)。

因此,現階段淹水治理的方向應不在於用工程手段徹底解決淹水的問題,而是在搭配非工程的洪氾管理措施,儘可能降低淹水的受災程度。例如,藉由土地利用型態的調整,將原本低漥淹水地區調整為滯洪池,應可有效降低淹水損失;藉由災害預警系統的應用,適時的發出預警,以疏散可能遭受洪患區域內的居民,可減少洪水帶來的災害;藉由洪災保險的推動,把經濟、救災計畫與保險事務緊密地結合,增加災後重建與補償金,促進防洪事業的發展。

整體而言,政府經費拮据已是普遍的認知,各部會恐都會有經費不足的困境。因此,相關單位在治水時不應陷於經費不足的框架中,而應是反向思考在既有的經費下,誠實告知民眾工程治水的極限,配合洪氾管理措施的推動,儘可能降低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方有可能根本解決台灣淹水的問題。

【2008/07/27 聯合報】

河川高灘地種高莖果樹 卡玫基水災禍首之一

  • 2008-07-22 【中央社】

     卡玫基颱風帶來豐沛雨量,導致高雄縣溪流暴漲,沖毀民宅,造成人員傷亡、失蹤;大水消退後,溪床盡是樹林、竹子及高莖作物殘枝,凸顯溪床高灘地違法種植高莖植物阻塞流水的問題。

     台二十一線省道高縣杉林、甲仙鄉各野溪溪床在卡玫基颱風過境後,盡是夾雜樹木、竹子、高莖植物殘枝的土石塊墊高溪床;橋面也殘留樹木、竹子及高莖植物殘枝,滿目瘡痍。豪雨造成的水災,雖然是瞬間豪大雨肇禍,但高莖植物也是禍首之一。

     旗山鎮旗山溪、旗尾溪的旗山橋、旗尾橋上下游高灘地滿佈的香蕉園,在颱風過後被摧殘一大半,這些高灘地大部分是私有土地

     高屏溪及上游、支流河床高灘地大部分是公有地,少部分是私有地;民國八十八年以前,農民可向轄區鄉鎮公所承租高灘地耕作,八十八年以後轉由水利署第七河川局管理

     依水利相關規定,河川高灘地耕作作物不得高於五十公分,但旗山溪、旗尾溪的河床中有香蕉樹,上游六龜鄉荖濃溪河床則充斥棗子、蓮霧及芒果等果樹。

     經濟部水利署第七河川局管理課表示,依水利相關規定,河床高灘地種植作物不得高於五十公分。接掌高屏溪流域管理權後,只要河床出現高莖植物立即取締。以前種植的高莖植物預定明年起由林園鄉出海口往上游取締。

     七河局管理課擔心處理河床高莖植物引發農民反彈,對明年取締河床高莖植物成果不敢抱有高度期望;希望配合興建堤防或親水公園時一併徵收,將抗爭降低到最低。

     高屏溪林園出海口往上到大樹鄉南二高斜張橋下河段,河床高灘地原由農民承租種植蔬菜,陸續闢建低水護岸、親水公園後已收回。

2008年7月26日 星期六

解決高市縣境水患 赤山雨量調節池下月發包

(中央社記者王淑芬高雄二十三日電)高雄市、縣交界處逢雨必淹的澄清路、義華路一帶因為地勢低漥,排水不良,市府工務局下水道工程處與高雄縣政府共同推動「赤山雨量調節池新建工程」,這項新建工程下月發包,可望有效解決懸而未決的縣市境水患問題。

水工處表示,這項經費是由高雄縣政府爭取,預算編列內政部營建署八年八百億元治水專款中。

卡玫基颱風過境,高雄市縣交界處的澄清路、義華路又發生嚴重的積水,道路兩側商家積水及腰,民眾怨聲不斷,逢雨必淹的問題再現,紛紛要求市府徹底解決。

下水道工程處表示,因為積水涉及高雄市、縣,所以兩政府從土地取得、經費編列、工程執行面做協調,決定推動「赤山雨量調節池新建工程」,這項工程費用是新台幣兩億一千萬元,由高雄縣政府負責編列、發包興建。

市府水工處表示,占地一點六公頃的雨量調節池土地,其中零點五公頃土地由高雄市政府提供,其餘設於高雄縣境內。這個雨量調節池與高雄市境的本和里滯洪池功能相近,透過自動偵測系統感應,一旦排水箱涵水位達到零點八公尺高,調節池就會啟動蓄洪功能,讓箱涵渲洩不及的洪水全部導入調節池,以免溢流,至於調節池的水等天晴之後再抽出。

水工處表示,赤山調節池的蓄洪量設計三萬公噸,也就是豪雨時,可以將箱涵不及渲洩的雨水約三萬公噸蓄積於此,以搶救積水溢流進入民宅。

 「赤山雨量調節池新建工程」預計明年底完工,可望有效解決高雄市通往澄清湖一帶的縣、市積水問題。

970723

李鴻源:治洪只重工程 錢丟越多越慘

李鴻源
報系資料照片

卡玫基豪雨重創中南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洲區防洪成員的水利專家、台北縣副縣長李鴻源上午指出,國內治洪觀念完全錯誤,政府只著重在工程面,將所有籌碼全部放在水門、堤防、抽水站、排水系統等,完全未納入全球氣候變遷的因素;再這樣下去,只會「籌碼丟越多,死得越慘」。

曾任省府水利處長的李鴻源強調,政府不能再用舊思維,老想以工程手段治水,如同認為癌症只要吃了特效藥就可以好;政府必須坦白認錯,從觀念扭轉、提出策略再來治水,不能只看工程面。

他說,這次台中、高雄淹大水,主要是政府未重視全球氣候變遷,在都會開發過程未重視「滯洪」觀念,原本可以讓雨水滲透、逕流地底的滯洪區都被水泥、柏油所取代,排水系統蓋再多、再寬也不夠用。

他說,以台中、高雄縣水患為例,台中市因重劃區陸續開發,將農田變成高樓,滯洪區不見了;高雄縣原本有大貝湖、小貝湖可滯洪,但小貝湖也被填平蓋大樓,暴雨一來,洪水無法渲洩就釀成水患。「國內都會區全部都有同樣的問題,台北縣市只是這次運氣好,雨沒下在這裡」,他願當烏鴉預言,未來台北縣市一定逃不過如同這次中南部水患的命運。

他說,國外早就實施都會區滯洪池概念,在建築法規明訂任何開發案必須包括消化雨水量的滯洪區,無論是人工湖、公園或具滲水性的開放空間都行,才能取得建照、使照,但國內建築法規並沒有規定,只能用道德勸說,成效非常差;即使政府部門興設滯洪區,例如林口鄉就設了26個滯洪區,又面臨由哪個單位接管維護的問題。

李鴻源說,2005年水利署編列8年800億時,他向水利署長陳伸賢建議治水不能只看治標的工程面,必須納入全球氣候變遷、國土規畫,先訂出完整政策再處理工程,才能治本;當時他了解800億是民進黨政府為了綁椿,因此建議陳伸賢將800億砍1/4供綁樁就好,其餘趕快從治本做起,陳不敢答應,如今已花的300億元果然都是綁樁,且毫無效果。

他不諱言說,十幾年前他在省府服務,主導完成大台北防洪設施,當時也未納入全國氣候變遷因素,如今看來確實錯了,而且恐怕無法解決大台北盆地淹水問題。

他說,本月4日他找來荷蘭水利專家,以荷蘭經驗及他這兩年研究列入易淹水地區的嘉義縣沿海為例,向經濟部長尹啟銘、水利署長陳伸賢說明,荷蘭治水將空間規劃、社經影響、環境再造及景觀地貌都納入評估,再經政府單位、有關機關與民眾團體溝通,形成復育規劃方案,要把沿海鬱金香種植區內遷,海邊留作綠地及溼地,同時搭配水質現地龐克理及再利用,「全國總預算只花台幣800億元」。

但國內治水仍停在老思維,例如嘉義縣沿海養殖業一年抽60億噸地下水,等於150座水庫的水量,地層持續下陷,中央地方投入治理將逾250億元,包括在東石鄉用堤防把整個漲潮就淹水的聚落團團圍住,但依地層下陷速度,再加上雨量稍大,仍全部玩完,花再多錢治理仍一點意義都沒有;他持續與縣府、公所及養殖業者座談,大家都認同將淡水養殖池由政府租用,改為蓄洪池、人工湖等含括國土復育、產業調整等方向的規畫,問題是此事涉及跨部會,豈是水利署或經濟部就能決定?

【2008/07/21 聯合晚報】

整桶暴雨嘩啦啦 吸管排水吃不消

暴雨頻率愈來愈高,近年在台灣由北而南,由南而北接續成災;排水系統來不及消化瞬間暴量的大雨,形成下水道出水孔噴水的奇觀。
本報資料照片╱記者陳易辰攝影

如果形容卡玫基颱風的暴雨像「整桶倒下」,那台灣地區都市下水道的排洪規格只及迷你口徑的「吸管」,暴雨來不及宣洩,淹水是必然。

千年暴雨頻率 排洪規格才五年

卡玫基颱風帶來中、南部空前的暴雨,台南縣南化鄉、高雄縣阿蓮鄉,上週四降下近一千毫米雨量,接近三倍氣象局的「超大豪雨」標準;台中市週五上午短短六小時降下六百毫米雨量,都超過一千年暴雨頻率;然而台灣地區都市下水道排洪規格才五年暴雨頻率,很多鄉鎮連五年暴雨頻率的下水道都還沒建好。

今年的暴雨來得較往年早,早在五月下旬春寒才剛退,暴雨造成局部地區淹水即在台灣由北而南,由南而北的接續上演;不但頻密,而且成災。

小颱帶來大雨 超大豪雨的兩倍

不健忘的朋友還記得,去年七月侵襲北台灣的韋帕颱風,感覺也向卡玫基般不太起眼,但新竹五峰、苗栗南庄等地一天都降下七百毫米的雨量,是氣象局「超大豪雨」定義的兩倍。八月中旬行星級的西南氣流,以及接踵而至的帕布、梧提、聖帕三個颱風,高雄縣美濃、屏東瑪家鄉更是單日一千毫米以上的超級大雨,幾乎是一千年暴雨頻率;然而目前都市雨水下水道的設計規格只有五年暴雨頻率的七十八點八毫米,想要不淹水幾乎不可能。

為什麼雨水下水道規格只有五年暴雨頻率?根本的原因還是經費的考慮,不需要為了偶發的暴雨大幅提高下水道的建設成本,而且世界各國大多也是五年暴雨頻率的雨水下水道;另一個原因是規劃都市雨水下水道系統是四十年前,以台北市而言,民國五十七年升格為院轄市後才規劃,計算暴雨頻率是根據更之前三十年的降雨資料,當時氣候較為穩定,沒有「暖化」、「氣候異常」之類現象,五年暴雨頻率可以應付都市排水。

暴雨越來越猛 潺潺溪水變洪峰

但最近幾年,氣候變遷異常,乾旱、洪澇頻頻交替發生,暴雨強度屢創新高。以高雄市為例,中央氣象局的資料,高雄市去年一至九月累計降雨量超過兩千三百毫米,超過過去三十年平均值一千七百八十五毫米達五百毫米以上,降雨天數八十七天卻小於過去三十年平均值九十二天,降雨天數減少,累積降雨量卻增加,降雨集中當然暴雨現象大增。

危險溪流增加也是指標。過去十幾年台灣的危險溪流以五十年暴雨頻率的篩檢標準,大至都只有一百多條,可是近一、兩年已暴增到接近一千五百條;短時間降下動輒是七、八百年暴雨頻率的雨,潺潺溪水變貌成洪峰巨流,溢堤而出是必然。

都市水泥叢林 地表逕流量大增

一般下水道排水規格,大致市區採五年暴雨頻率,河川為二十年暴雨頻率不溢岸,但對溫室效應、氣候異常帶來暴雨發生率日增,更增加都市排水系統的負荷。

另外,都市發展帶動全面水泥化也增加原已有限的排水系統負擔。原來都市計畫沒蓋房子的地表都該是透水面,但現況是劃設停車位、蓋違建,加上公園綠地、學校廣場也大量舖上水泥而不透水化,以致雨水滲不進土壤,依賴排水系統的地表逕流大增,讓原先五年暴雨頻率規格的雨水下水道更無法負荷。

提高排水規格 要錢要地要遷管

早在九十年七月潭美颱風讓高雄大淹水,九月納莉颱風把台北盆地淹成台北大湖,內政部即開始檢討要不要提高都市排水的設計規格,五年暴雨頻率有提高必要。問題是已高度發展的都市要把排水系統提高規格,除了經費是天文數字,還牽動加設或加寬排水溝必須徵收土地、主次幹管及抽水站重新銜接都是大工程;複雜的地下管線要怎麼處理也是問題。

加寬下水道既然困難重重,改善都市水泥化現象減輕排水系統負荷一時也難見成效,剩下較可行的方案是規劃都市截流系統,設置滯洪池,當降下的暴雨超過排水系統宣洩能力時,以截流系統將地表逕流導入公園、地下停車場、操場等滯洪池暫時貯存,這個構想在前年高雄六一二水災時,每雨必淹的三民區本和里首次沒淹,是因為滯洪池開始運作得到證實。

【2008/07/21 聯合報】

澎湖一天雨 夠過一個夏天

圖╱聯合報提供

雖然卡玫基颱風已經遠離,但是西南氣流的影響依然存在,氣象局持續發布豪雨特報,今天中南部迎風面地區仍會有局部性豪雨發生,明天以後各地才會轉成午後局部短暫雨到多雲的天氣。

這次卡玫基颱風「風小雨大」,不僅造成中南部地區嚴重的水患,連離島澎湖的單日降雨量也破了百年餘年來的紀錄,澎湖水庫一天之內就被灌滿;十七、十八日兩天累積雨量,澎湖的四百三十一公釐更是在全台各縣市中排名第九,應該可以讓降雨不多的澎湖度過一個不缺水的夏天。

台中市的雨量也十分驚人,台中市氣象觀測站的自動雨量觀測儀甚至因為大雨而故障。

【2008/07/20 聯合報】

冷眼集》只噴口水 怎麼治水

卡玫基颱風暴雨重創台灣中南部,災區滿目瘡痍,令人不忍目睹。只是類似的災情過去已發生多次,但是災後見到的卻只有抱怨、攻訐以及相關單位的互推責任,未見過真心誠意的檢討。

暴雨成災是老天的不仁,但由於人們無知、貪婪,讓災情加重。首先是,自然環境中雖然原本就有土石流,人們本應該「趨吉避兇」,不要居住在有土石流潛在危機的土地;但由於太自信「人定勝天」,以為鋼筋混泥土的人為設施足以保護安全,結果悲劇發生了。

其次在國土規劃利用上,陡峻山區原本應山林保護,但是在「利益誘惑」下,紛紛被開墾嚴重破壞水土保持;豪雨時,崩坍土石被沖往下游,不是土石流成災,就是導致河川、水庫淤積,碰到大雨又氾濫成災。

但是暴雨成災時,災民與地方政府紛紛將矛頭指向防洪排水出力最多的水利單位,少有人注意到禍首應該是負責山林水土保持的農政單位。

另外,讓人不解的是,政府縱容高山濫墾,破壞山林蓄涵水份功能,卻砸下巨額資金要在平地造林、興建平地水庫,根本是在亂花人民納稅的血汗錢。

水患過後的痛定思痛,就得真誠面對復育的檢討,中央不應再曲服於地方勢力以及選票壓力,否則就算治水預算倍增至8兆元,淹水還是依舊。

【2008/07/21 聯合晚報】

氣象局:超大豪雨頻率 近年未增加


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指出,台灣發生豪雨或超大豪雨,都跟颱風或梅雨有關,不過單日雨量達六百甚至一千毫米的超大豪雨發生頻率,近年來並沒有增加。

吳德榮指出,氣象局雨量分析,包括民國廿年以後陸續設置的廿六個人工氣象站觀測站資料,七十九年以後設置近四百個自動雨量站,單日最多雨量排名前十或前廿名,都跟颱風有關,只有少數是梅雨。

廿六個人工觀測站測得的單日最大雨量,為民國七十六年十月廿四日的竹子湖,有一千一百卅五點五毫米,是琳恩颱風帶來的。

至於三九九個自動雨量站資料顯示,單日雨量最高者,是八十六年八月廿九日,在花蓮布洛灣測得的一千兩百廿二點五毫米,當時安珀颱風來襲,這也是目前單日測得雨量的最高紀錄。

吳德榮說,去年八月十三日屏東瑪家單日雨量達一千零七毫米,是梧提颱風引進的西南氣流的豐沛降雨。

至於九十年九月十六、十七日造成台北忠孝東路大淹水的「納莉」颱風,竹子湖人工測站測得六百八十五毫米,讓忠孝東路從一段淹到七段,並波及捷運,至於古魯自動測站達九百卅七毫米,該颱風讓全台雨都很大。

吳德榮說,數十年來的雨量資料,並沒有顯示超大豪雨頻率越高,雨量越大,台灣超大雨量就是跟颱風有關,看不出跟地球暖化、溫室效應有關。

【2008/07/21 聯合報】

2008年7月25日 星期五

治水大工程 政府將籌錢徵地

  • 2008-07-21 中國時報 【江睿智、曾薏蘋╱台北報導】

 擋水牆只做一邊▲台南縣後壁鄉新東村下茄苳排水,因為缺乏經費擋水牆只做了一邊,另一邊在這次颱風豪雨中氾濫成災。(陳易志攝)

     卡玫基暴雨淹掉半個台灣,水利署長陳伸賢昨日表示,水利署將針對治水預算執行時遭逢困難,一一檢討,在二個月內提出修正計畫。此外,在現行一一六○億元治水預算外,水利署將在一個月內針對中央管轄河川提出整體計畫,同時,因私有地徵收的龐大經費,影響疏濬工程,水利署也將優先籌措。

     卡玫基颱風過境造成中南部重大災情,行政院院長劉兆玄今天傍晚將召開跨部會檢討會;據了解,擴大內需經費將准許各縣市政府調整計畫內容,優先用於治水工程。

     水利署副署長吳約西表示,這次災情嚴重的菜寮溪、朴子溪、八掌溪,都是中央管河川,雖然整治河川工程費只有五億元,但河川內有很多私有地,據評估,光是八掌溪經過嘉義市河段內私有地徵收就要三十億元,而水利署每年治水經費僅約八十億元,根本無法負擔徵收土地費用,再加上立法院預算中心認為土地徵收費用不宜高過工程費,因此致河川疏濬、整治遲遲無法進行。

     吳約西說,這次馬總統視察災情時也了解這個問題,決議針對因私有地致影響河川疏濬、整治的問題,中央將籌措土地徵收費用,以利治水工程進行。

     卡玫基淹大水,外界將矛頭指向治水計畫執行不力。吳約西表示,治水計畫才執行二年,現進入第三年,一條河川整治完成往往約需一、二十年,規模中等排水溝也要三、四年,不可能計畫執行二年就見成效。

     長年來,地方政府整治縣管河川經常東做一塊,西做一塊,缺乏成效,因此民國九十五年七月才由中央編列八年八百億元治水預算接管整治縣管河川,但地方政府在執行上也有很多問題待解決。

     吳約西指出,水利署未接手前,縣管河川整治率僅三○%,他坦言,即便治水預算執行完畢,縣管河川整治率僅提高至六○%;而治水條例原本規畫,地方政府須負擔五成土地徵收費用,但這二年來,地方政府哭窮,連這五成土地徵收費用拿不出來,造成疏濬延宕,去年底行政院才又協調地方政府只須負擔三成土地徵收費用。

     而治水預算執行二年來,強調整體規畫、設計,吳約西說,其中地方政府很多規畫得不好再退回重做,很多規畫直至今年上半年才完成審查,預訂下半年才會進入發包高峰期。而有些工程進入發包,也因遭逢國際原物料高漲而流標。

     陳伸賢則表示,針對治水計畫的執行情況,包括:審查人力不夠、成立專家團輔導地方政府進行設計、協助縣政府土地徵收、反映原物料上漲以利工程發包、加強考核等等,水利署將一一檢討,在二個月內提出修正案,以利計畫有效、加速執行。

水利署:預算花光 遇卡玫基暴雨照淹

  • 2008-07-21 中國時報 【江睿智╱台北報導】

 重建家園▲暴雨重創中南部過後第3天,中市政府派出大型機具處理麻園頭溪的開原斷橋,適逢周末,引來不少圍觀民眾,斷橋成為這裡的最新景點。(黃國峰攝)

 整治何時了▲卡玫基颱風暴雨重創中南部,中央通過的一千多億治水特別預算執行了2年仍然不見成效,圖為水利署的河川整治工程。(黃國峰攝)

     水利署昨日指出,卡玫基暴雨的降雨強度僅次於民國四十八年的八七水災。水利署坦言,全球氣候變遷,就算一一六○億元治水預算執行完畢,遇到卡玫基一樣會淹水。除加速執行預算外,水利署對於調整治水防洪,強調自然方法,以國土復育為主。

     在一國經濟規模下,防洪工程設計有其標準,目前以台北淡水河防洪標準二百年洪水頻率為最高,中央管河川防洪標準則為一百年,縣管為五○年,區域排水為廿五年,都市雨水下水道則僅五至十年。在卡玫基暴雨後,水利署僅會針對部分防洪工程考慮調高防洪保護標準,但不會全面性提高。

     氣候變遷防洪難 是全球問題

     水利署長陳伸賢直言,像卡玫基這種降雨方式,遠遠超過防洪保護標準,就算治水預算執行完畢,還是會淹水。但是否就因此該把防洪保護標準全面提高至二百年、五百年?陳伸賢認為,氣候變遷驟下暴雨,導致洪水超出防洪保護標準,這是全世界問題。

     根據氣象局資料,水利署副署長吳約西指出,有三十五個氣象觀測站時雨量超過一○○毫米,其中台南一處觀測站達到一六○.五毫米,台中一處觀測站達到一四九毫米,廿四小時累積降雨量達九三○毫米,全世界年平均降雨量為九八○毫米,等於是一天之內把一年的雨量降光了。

     除了加速執行治水預算外,水利署對於調整目前治水工防洪保護標準,持較保留態度,反而建議全面調查低度利用國土,減少居住,開闢做為滯洪池及農塘;並在山坡地造林,降低最大洪水。

     治水手段 傾向國土復育為主

     吳約西表示,工程是不得不用手段,且一定有其限制,而面對氣候變遷,全世界治水手段不再以工程為主,反而強調自然方法,國土復育。

     吳約西表示,只要政府有錢,防洪頻率要做多高都可以,例如,台北市雨水下水道現只有五至十年防洪頻率設計,如果要提高至一百年,工程費一定暴增,水溝都有五公尺寬。他強調,以目前全世界潮流發展,例如荷蘭早年在西邊海岸建造最大防洪工程,目的就是為了不淹水,但現在的觀念改了,荷蘭政府決定讓海岸線退縮,讓出土地做洪泛區。

     要減少台灣洪水,吳約西指出,應採取綜合治水,包括在國土低度利用地區,或是國有地,設為滯洪池及農塘,引導洪水往這裡淹;此外,在山坡地造林,如果前者吸收一○%洪水,後者吸收五%洪水,就能有效降低最大洪水。

防洪保護標準 以洪水頻率設計施工

  • 2008-07-21 中國時報 【江睿智】

     在一國經濟規模下,防洪工程有其保護標準。在目前,以台北淡水河防洪標準為最高,即以二百年洪水頻率為設計標準。意即:一年之內發生洪水機率為二百分之一,防洪工程以此做標準設計、施工。

     中央管河川防洪標準則為一百年洪水頻率,縣管為五○年洪水頻率,區域排水為廿五年,都市雨水下水道則僅五至十年。

     只要砸大錢,就可以提高防洪標準。例如,都市雨水下水道防洪標準若要提高至一百年洪水頻率,工程經費將暴增,且都市排水溝要有五公尺寬。氣候變遷下,全世界已不時興用大工程治水,而強調國土自然復育,廣設洪泛區,把土地還給自然

雨天減少 驟雨頻率強度都升高

  • 2008-07-21 中國時報 【李宗祐╱台北報導】

 菜又貴了▲卡玫基颱風重創中南部蔬菜產區,由於農作物損失擴大,帶動菜價上揚,驚人的菜價讓民眾叫苦連天。(林勝發攝)

 趕快再種▲卡玫基重創西螺蔬菜種植專區,20日天氣放晴,一名菜農投入種植,準備1個月後可供應市場所需的蔬菜。(陳怡誠攝)

     卡玫基颱風引進強烈西南氣流重創中南部,台大大氣科學研究所教授周仲島指出,颱風引進西南氣流成災,是台灣長期面對的問題。最近幾年從敏督利到海棠、龍王等重創台灣的颱風都是如此。

     周仲島指出,二○○四年六月底侵台的敏督利引進強烈西南氣流,肆虐各地,引發「七二水災」,降雨強度跟此次「七一八水災」類似,同樣是三天內降下超過一千毫米的暴雨。二○○五年侵台的海棠、泰利和龍王等颱風,也都引進西南氣流影響台灣。

     周仲島表示,颱風引進西南氣流是台灣長期的問題,早年也經常發生。近幾年發生頻率是否明顯增加,學術界未仔細研究分析。不過,卡玫基暴雨成災的現象,與過去的案例有些差異,引起學術界好奇。

     他指出,西南氣流通常要與地形發生交互作用,才會引發持續性劇烈降雨,這種現象多數發生在山區。但這次連平地也發生持續性劇烈降雨,是很奇怪的現象,尤是台中市三小時雨量突破三百毫米,時雨量超過一百毫米,非常驚人。

     「這種現象是否與全球氣候變遷有關,我有點懷疑,但目前沒有證據,不能驟下結論。」周仲島說出心中疑問,近年各地降雨頻頻破紀錄,突顯台灣地區劇烈降雨有越來極端的趨勢。

     此次卡玫基引進西南氣流,澎湖出現四二九毫米日雨量,破當地史上最高單日降雨紀錄。之前,二○○○年十一月橫掃北台灣的象神為北部山區帶來超過八百毫累積雨量,基隆河沿岸成為水鄉澤國,被稱為北台灣二百年來最大水災。二○○一年七月,迷你颱風潭美讓高雄在九小時內雨量超過五百毫米,也破當地單日最高降雨紀錄,釀成高雄有史以來最嚴重水患。

     二○○三年侵台的杜鵑颱風打破台灣本島最高時雨量紀錄。台灣史上最高單日降雨紀錄,是一九九七年在花蓮縣秀林鄉布洛灣出現的一二二二.五毫米。

     氣象局比較台北、台中、台南、恆春、花蓮和台東等六個氣象站,從一九○一年到二○○○年的年雨量和降雨日變化情形發現,台北在廿世紀平均年雨量增加二九四.三毫米,降雨日卻減少約三十天。意即全年總降雨量增加、下雨天數卻減少,顯示平均單日降雨強度確實有增強現象,而且下小雨的日子大量減少,下大雨的日子增加。

卡玫基過一夜 旗山溪寬十倍

高雄縣甲仙鄉四德大橋附近土石崩落(圖上方線框部分),土石流面積約十二公頃。
圖╱劉正千提供
 
高雄縣杉林鄉集來村在颱風後出現四條土石流(線框標示處),擴散約卅七公頃。
圖╱劉正千提供

成大副教授劉正千昨天表示,根據衛星在卡玫基風災後傳回畫面,高雄縣旗山、楠梓仙與台南縣後堀溪流域,受土石流損害嚴重;旗山溪四德大橋附近河道原寬廿至卅公尺,因土石流沖刷,急遽變寬為兩百公尺。近日又有颱風,當地溪流附近居民應提高警戒。

劉正千表示,成大目前僅解讀南部受災狀況,其他地區尚在觀察。不過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調查,全台目前有兩千餘處潛勢溪流有土石流可能,民眾可上網瀏覽,查詢住家附近是否屬於危險警戒區。

劉正千昨天解析國家太空中心福衛二號衛星傳回的風災照表示,甲仙鄉旗山溪四德大橋附近的河道,受暴雨挾帶大量土石流沖刷河流兩側,一夜之間變寬了十倍,嚴重影響附近住宅與農作物。

高雄縣杉林鄉集來村從對比照片可看出,土石崩落造成四條溪溝發生土石流,受損面積約卅七公頃。當地楠梓仙溪流經的地形陡峻,土石流量到平原坡度變緩、流速漸緩,堆積形成沖積扇,也改變當地地質結構。

劉正千說,台南縣南化鄉關山村後堀溪,因溪水暴漲第十二橋梁斷裂,聯外道路受阻,可看到其餘橋梁都遭到山上土石滑落受損,河道也明顯變寬。

【2008/07/25 聯合報

2008年7月20日 星期日

繁華甲仙 盡成泥城

中央社記者鄭傑文高雄傳真 九十七年七月十九日
卡玫基颱風造成中南部地區嚴重災情,繁華的高雄縣甲仙市區十九日盡是泥濘,出入困難。
 
卡玫基颱風造成中南部地區嚴重災情,繁華的高雄縣甲仙市區十九日盡是泥濘,出入困難。中央社記者鄭傑文高雄傳真 九十七年七月十九日
 
 
 
 
 
 
 
 
 
卡玫基颱風造成中南部地區嚴重災情,十九日高雄縣山區道路滿目瘡痍。中央社記者鄭傑文攝 九十七年七月十九日
   土石流淹沒 居民忙打掃
卡玫基颱風造成中南部地區嚴重災情,高雄縣甲仙山區住家被土石流淹沒,十九日居民忙著善後打掃。中央社記者鄭傑文高雄傳真   九十七年七月十九日

河川高灘地作物疑為水災禍害

 中央社記者陳朝福高雄傳真 九十七年七月十九日 
颱風卡玫基造成高雄縣災情,副總統蕭萬長十九日下鄉視察,水利署河川局簡報民眾搶種河川高灘地作物疑為水災禍害。

能源 資源 環境

自由時報20080425■ 陳文卿

原本被期待為對抗溫暖化的生質能源現在成了造成糧食短缺的罪魁禍首,說明一件事實:能源、資源與環境三者互為因果緊密關連,絕不可偏廢。農地所生產的玉米,被拿去提煉生質酒精。汽車有油可以跑,豬牛就沒飼料吃,甚至於貧窮的人就連吃飯都有問題了。以穀物轉作生質能源,雖然是一種可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綠色能源,偏偏生產成本卻仍高於石化成本,更不要提即使石油有一天終將耗竭,而有限的耕地面積到底能種多少穀物,而產生的能源如果僅是杯水車薪,則未見其利先蒙其害。

世界銀行最近的報告說發展生質能源是「違反人道的罪行」,理由是會加劇糧食危機,引起一些國家面臨社會動盪的威脅。原先標榜自然環保的生質能源(biomass energy)被污名化實在讓人遺憾。這也難怪,不論國內外,學術界或大企業,大家都對生質酒精、能源作物等趨之若鶩,因為有許多新技術可以研究,也可帶來新商機。可是如果回顧七十年代,大家對於「生質能源」的認知卻並不是為了提煉能源而特別去種植農作物,而是利用豬糞尿及各種有機廢棄物作厭氧醱酵以產生沼氣來燃燒或發電。這種兼具污染防治與回收能源的方式,曾經凌駕風力能與太陽光電能,被視為最具經濟效益的再生能源。這些技術已十分成熟,應用也很普遍,很遺憾的是今天受重視的程度,政府投入推廣的經費與酒精等生質燃料相較,不成比例。而學研界也認為這是老東西,沒人有興趣再去作探討,並解決一些應用實務上的關鍵問題,反倒是一窩蜂擠向新鮮時髦,但不確定性高,且經濟效益偏低的議題上,有點捨本逐末。

依筆者的統計,國內可產生沼氣生質能源的有機廢棄物包括廚餘、豬糞尿、果菜廢棄物、下水道污泥,以及垃圾掩埋場等,每年總沼氣潛能將近五億立方米,可發電量約達八億度電,相當於節省二氧化碳量約六十萬噸,實在是不小的數字。很可惜的是由於分散不易收集,因此大多浪費掉了,且造成嚴重的污染。反之如果能建立集中式處理系統,將這些廢棄物好好收集來利用產生能源,將遠比拿珍貴的土地資源去種能源作物划算,也較符合人道。

(作者為屏東縣政府環保技術顧問)

造林與糧荒──「綠海」下的危機

自由時報20080427■ 雷貝卡

報載行政院已通過農委會所提出的「綠海計畫」,預計五年內投入新台幣七十一億元在平地造林二萬公頃,主要鼓勵休耕農地造林,每公頃每年平均補貼九萬元,期限二十年,希望藉植樹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而未來的馬英九總統更在其愛台十二項建設之「綠色造林vs.建設森林遊樂區」中,將造林計畫加碼到「八年內在平地造林六萬公頃,每公頃每年補助十二萬元」。

檢視以上的造林計畫,尤其是農地造林的部分,筆者以為有很大的檢討空間。首先,單靠平地造林,要解決台灣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偏高的問題(根據二○○七年的資料,台灣排名全球第十八),無異是杯水車薪,「綠海計畫」能夠減少的二氧化碳量,甚至抵銷不了建設森林遊樂區帶來的交通排放量。尤其是政府若繼續推動如八輕大煉鋼廠等高耗能低產值的產業,未來就算將全部的休耕農地造林也不夠。

此外,農地造林後若要恢復農作物耕種使用,花費的成本很高,因為林木的根系深入土層,會破壞農田之保水能力,日後若欲清除樹根回復栽種作物,將十分困難。

近日因為氣候變遷、中國和印度等人口大國對糧食的需求遽增,和生質能源作物的壓力等原因,發生全球糧荒事件,在過去三年,小麥、稻米和玉米等作物的價格都持續上漲,而使得全球整體食品價格升高八十三%。根據報載,今年以來,因為糧食供應及售價引發的動亂已在巴基斯坦、印尼、幾內亞、茅利塔尼亞、墨西哥、塞內加爾等數個國家發生,海地政府甚至因為糧食危機而垮台。此外,依據媒體報導,全球幾個主要稻米生產國,例如柬埔寨、越南、印度等等,紛紛宣布限制稻米出口量。

糧食作物之所以有別於一般農作物,在於其與常民的生活安定性有密切關係,並且具有戰略安全的成分,根據農委會二○○六年的報告,目前台灣以價格為權數之綜合糧食自給率為七十四.四%,其中穀類四十四.五%(其中稻米佔九十五.五%),將近四分之一的糧食仰賴進口,一旦全球糧食供給出問題,大眾的生活就得承受莫大的風險,目前農委會把大部分的農業補貼,用於休耕補助上面,加上近年來大量的農地變更為建地或工業用地,農地污染的事件頻傳,而今又通過大筆補助於休耕農地造林補貼,倘若未來全球糧食供應更為吃緊,國內因為氣候變遷造成的旱澇不均或種種天災因素,不能及時復耕生產的可能性極高,如前所述,農地一經造林要恢復糧食作物生產可說是非常困難,而二十一世紀台灣發生飢荒的可能性將不是天方夜譚。 (作者為林業從業人員)

從山田燒墾談高山農業

自由時報20080429 ■ 郭華仁

上週四立法院經委會決議停止執行「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並且指責限制高山農業是扼殺原住民生計的劊子手。筆者有幸受邀草擬「原住民族傳統生物多樣性知識保護條例」與「農業基本法」,對於原住民族如何永續經營都經研究訂立條文,因此對於立法院的說詞與議決,有責任提出己見。

高山環境敏感不適大量開發,已是基本常識。原住民族在山區生活至少數千年,發展出相當智慧的經營模式來與環境共存。漢人過去認為原住民以山田燒墾來務農會破壞水土,但是國外的科學研究在在證明山田燒墾是相當友善環境的農業操作。道理很簡單,燒墾只清理地上樹木,播種是用掘棒挖一小洞置入種子,整個山脈的土表保持完整不怕大雨。近代農法雖然效率高,但是機械將土壤割裂翻覆,陡坡上團結的土表一旦零碎,土石流當然經常發生;不但該地無法復耕,族人生命更是難保。近代工法開闢高山道路不利於原住民族,也是一樣的道理。

經建會張景森副主委幾年前在研擬「國土復育條例」時,曾經到台大舉辦公聽會。當時的草案是完全禁止經營高山農業,但本人發言指出禁止原住民經營農業,會喪失原住民與環境互動的機會,不利於永續經營。不知張副是否從善如流,反正定版時已允許原住民部落進行自給農耕,對於原住民的權益與長遠的生計都有所考慮,應該值得原住民朋友的肯定才對。

強力反對開發高山地區的漢人或許是昧於私利,然而部分原住民朋友基於謀生的理由,也主張在高山地區種植果樹的權利。近年高山農業的經驗顯示,其獲利者主要還是漢人以及少數學習或引進漢人農業經營模式的原住民。然而短期的薄利抵擋不了長期的環境浩劫,犧牲的是多數願意永世居留原鄉、沒有聲音的原住民。誰是原住民生計的劊子手已非常清楚。

當然,單靠傳統農耕無法維持生計。筆者在前開立法草案中都主張,政府應輔導、獎勵與補助原住民從事傳統農法以及維持其基於傳統知識之慣習生活,來維護山地永續經營。漢人與長期留在平地已和漢人平起平坐的原住民「精英」,宜體認山區原住民對於國土保安的偉大貢獻,讓原住民以尊嚴與光榮的方式得到應有的獎勵與補助。 (作者為台灣大學農藝學系教授)

什麼台中信義計畫區?

自由時報20080720 ◎ 盧師亮

卡玫基颱風侵襲本島,台中市區天昏地暗雷雨交加積水成災,筆者家住被稱為台中市的「信義計畫區」、新建高樓豪宅林立的七期重劃區,路面馬上積水盈尺,一片汪洋水鄉澤國景象隨處可見。

台灣現在已是颱風季節,颱風過境暴雨帶來的積水,暴露台中市政府未注意定期檢視、疏浚與擴建市區下水道排水系統的問題,下水道與排水系統工程進度與普及率,跟不上高樓豪宅與道路、私人汽機車數量成長的速度,以致一碰到風災豪雨,被視為台中市區新都心與金磚的七期重劃區就原形畢露,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虛有其表,猶如穿金戴銀的富豪住在破茅屋裡般極不相稱,讓人警覺到台中市的基礎建設與公共服務品質,竟是如此脆弱落後,禁不起一場暴雨考驗造成水災,這將成為台中市轉型提升為現代大都會的絆腳石。

下水道與都會區排水系統普及程度,乍看之下只是小事,卻是反映一個都市乃至國家居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然而這類攸關公眾日常生活的公共工程,往往不如辦能搶媒體要聞版面的大部頭藝文娛樂活動,或修橋鋪路等大型公共工程引人注目,可以凸顯個人政績。亡羊補牢未為晚也,拜託明年底市長任期將屆滿的胡志強市長與台中市政府上緊發條,不要只會做表面功夫好大喜功;除了大都會歌劇院與新市政中心外,改善治安消弭色情猖獗、重視攸關升斗小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市區下水道與排水系統工程進度,更是重要。

 (作者為台中港路居民,退休教師)
 
台中淹水 市府有責 ◎ 顏加松

台中市區出現前所未有的災情,許多居民驚呼住在當地四十年,首次遭遇到這麼嚴重的水患。面對眾多民怨,執政的國民黨認為是過去民進黨政府執政時期沒有將治水預算做妥善的運用。但是實際觀察卻發現,民進黨過去有完整的治水計畫,但是八年八百萬的預算是否落實,就成為這次水患發生的關鍵。

以台中市為例,因為瞬間的雨量超乎過去的估算,因此在七期等黃金地段,十八日當天仍然出現水災。但是這個個案狀況,並不完全是造成台中市氾濫成災的原因。據筆者的了解,台中市因為長期淤泥沒有完善的清理,結果這些淤泥成了水患的元凶。許多的水溝因為阻塞,過多的雨水順勢流進了大樓民宅和地下停車場,造成市民嚴重的財損。

下水道的鋪設不足,則是台中市這次水患的另外一個致命傷。因為下水道無法擔任主要的排水功能,因此只好仰賴一般的排水溝,而排水溝又遭遇到上述的問題時,水患的問題陡然爆發,讓所有台中市民同感驚恐與錯愕。

過去颱風季節來臨前,都可以看到台中市政府僱員鋸掉路樹,以避免路樹遭風吹落而傷到用路人。但是除了路樹之外,加緊腳步清除溝渠中現有的淤泥,別再卸責於中央的預算,才是保護市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方法。(作者為台中市上班族,台灣青年基金會副執行長)

不是天災,是人出了問題

  • 2008-07-20 中國時報 【胡念祖】

     氣象預報失準早已不是新鮮事,但其本質或許與近日政府施政或回應重大突發事件連續凸槌,導致民意支持率快速走低,有其一貫原因,那就是中低階官員漫不經心,高層決策官員抓不到重點。換言之,基本上是「人出了問題」。

     以氣象局此次預報而論,十七日上午高雄市已是傾盆大雨,到了中午時刻,鼓山區一帶路面已經積水,私家車輛開始開上陸橋避難,但氣象局所發出的氣象預報仍然聲稱「新竹以北應提高警戒,南部地區入夜開始受颱風外圍環流及西南氣流影響,將有豪大雨發生」。當氣象局還在談「未來式」時,南部已是「現在進行式」了,難道氣象報告不能照顧到南部的事實與感受嗎?氣象局如果連「事實」都無法掌握,還談什麼「預報」?氣象局同仁是否可以回頭查看一下該局當天所有的「颱風警報單」,誠懇地檢視一下預報內容與實況之間的差距有多大?

     在業務上,氣象局「高雄氣象站」及「台灣南區氣象中心」是未發揮其功能,未能上傳資訊,還是在台北市的局本部「重北輕南」?地理上,台灣是一個很小的海島,海洋環境與氣候決定了台灣陸域每天的氣象。氣象局高層有要求同仁在「海洋氣象學」上之專業素養及重視「海象測報中心」功能嗎?

     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中低階官員傲慢面對民眾的善意提醒,在事實面前還不停辯解一己之無誤,這種作為能解決氣象預報不準的問題嗎?一個與民眾生活生命息息相關的機關,在其官方網頁上卻連總機、各單位電話號碼都秘而不宣,又如何期待其心中有民眾?

     「人的問題」在其他各機關亦普遍存在。外交部長期以來不是沒有緊急聯絡系統存在,但若值班或值夜同仁回應民眾緊急求救電話時,卻答以「已下班」,任何系統與制度又有何用?現在各機關中,低階官員的年紀都不大,通病是做事漫不經心,莫須有之自尊心太強,受不了一絲指責,卻又眼高手低,辦起公文只知抄襲舊卷,不視個案之間的差異;中階官員則欠缺政策上的敏感度,不願任事負責。

     到了高層決策官員,卻又抓不到(國際)社會的脈動、價值與重點。當社會中普遍要求賦稅公平及使用者付費原則時,決策者卻放任立法院提出照顧特定業者利益之減稅法案;當保育珊瑚生態系、三海里之內禁止拖網漁業已成了社會中的保育常識時,決策者卻為了討好那區區幾張的選票,而要求行政體系檢討開放,這種表現徒令大批中產階級為之失望。當人民生活水準提高、住屋日漸堅固時,防颱重點已不在風力有幾級,而是在排水系統不佳所造成的水患問題。進一步觀之,新任命部會首長中,難道沒有一些脫離政策現實、不解政府行政實務、或在勸進下不顧一己無所專業卻願「試試看」的人士嗎?

     (作者為中山大學海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防洪長期抗戰 應寬列經費

  • 2008-07-20 中國時報 【虞國興╱淡江大學工學院院長】

     台灣近幾年來,降雨屢創新紀錄,如九十四年海棠颱風在高雄茂林與屏東三地、瑪莎颱風在台中和平、泰利颱風在高雄桃源、龍王颱風在花蓮新城;九十五年凱米颱風在台東海瑞;九十六年聖帕颱風在台南南化等,都創新紀錄。此次卡玫基廿四小時就帶來了九三○公厘的雨量,已近世界一年的平均值(九八○公厘)。

     此不禁讓筆者想到,即便富裕美國,將紐奧良城市包圍在四八○公里號稱可抵擋二百到三百年一次洪水的防波堤中,仍然無法抵擋五級強烈颶風卡崔娜無情的摧殘。更何況,台灣投入治水的預算實在不足,遠低於美國日本。民眾常誤以為政府投入易淹水水患治理一一六○億元,就能徹底解決台灣的淹水問題。中央與民眾均應了解治水要有成效,必須仰賴長期的經費投入以執行平時的維護工作,予以水利單位寬列經費。否則,在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彰顯的今天,豪大雨所降之處恐將即為易淹水地區,如此,台灣的洪水災害將永無解決的一天。

     目前,基於環境生態考量,水庫的開發極為困難。事實上,以這次卡玫基颱風為例,全台最大的曾文水庫於十七日蓄水量為四○%,不到廿四小時間即蓄超過九○%,容納了三億噸的水量,試想,倘無水庫先行收納,下游民眾的身家性命及財產又多了一層危機,粗估於此次降雨中全台水庫共容納了五億噸的水量,若沒有這些水庫,台灣的民眾又得祈禱神明及上帝的保佑。因此,站在防洪及顧慮用水品質等考量,筆者認為台灣的水資源政策應重新慎重考慮水庫興建。

大災情背後的人為因素

  • 2008-07-19 中國時報 【楊永年】

     根據媒體報導,輕度颱風卡玫基為台灣地區帶來嚴重淹水,至少造成十三死十失蹤慘劇,同時導致數十萬戶停水、停電的災情,而這還不包括龐大的農業損失。不禁要問,何以如此?有人歸咎氣象局預報不準確,才造成這麼大的災情。作者認為,將如此龐大災情歸因單一因素,對氣象局不盡公平(至少政府與民眾防救災意識的欠缺也是關鍵)。除地球暖化或天災因素外,背後至少仍存在以下四個人為或制度問題,茲分述如下:

     一,水土保持的問題。嚴重淹水的主要原因,就是水土保持與河川管理的問題,多數人只重視直接的防救災議題,卻少有人從根本的問題思考,探討與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經濟部河川局有關的水土保持問題。事實上,水保局與河川局存在分工與整合的問題(例如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水保局與河川局溪流管理如何分工),加上兩機關存在的協調整合問題較少成為媒體焦點,而且兩機關業務的協調聯繫必須作跨部會處理,所以相關議題比較不受重視。再者,水土保持除與農委會林務局(造林)有關,又與隸屬內政部營建署的國家公園業務管轄有關。在如此「事權不一」的情形下,作者懷疑能否做好水土保持的工作?因水土保持經常屬中長程或專業議題,不易為外行的民眾查覺,但一旦發生問題,立即成為難以解決的燙手山芋。而且,這些重疊或三不管的地帶(業務),又和地方政府管轄的河川週遭土地利用有關,使得問題更為複雜。

     二,地區特性的問題。嚴格說來,每個地區的政治、經濟地理環境不同,原本就存在不同的問題(包括違法使用河川或水土保持用地)。很難用中央(或台北)的角度作統一解釋或處理,除了中央政府(在台北)天高皇帝遠,經常又為了符合多如牛毛的法令,或美其名是為了維護社會公平,只能以僵化的方式處理(水災、土石流或其它災害)問題。忽略了地區特性所造成政府(民間)防救災能力,以及所需資源配置的問題,而這與下個議題密切相關。

     三,救災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南北(政治、經濟、社會)資源分配不均,是長期以來的問題,當然也出現在救災資源的分配。除南部救災人力與預算遠不及北部,幾乎所有的中央部會(隱藏有龐大預算與人力資源)都在台北。加上媒體也是北部比南部發達,使得北部防救災相關議題獲得比較多的重視或資源浥注,也使得救災資源分配不均更為嚴重。只是,這問題恐怕短時間難以解決,以舊政府南遷的漁業署為例,表面上漁業署南遷高雄,實質上權力核心還是在台北。

     四,救災體系功能不彰問題。救災體系功能健全與否,人力、預算與外部環境都是關鍵。但由於前文臚列因素,導致救災體系功能不彰,這問題至少可從教育訓練與救災動員能力不足得到印證。如為緊急救人的台南縣救難協會,竟發生橡皮艇翻覆事件,所幸落水的救難人員後來獲救。但這背後凸顯的,就是平時防救災教育訓練與救災動員能力的問題。背後簡單的邏輯即是缺人缺錢(當然也與地方政治制度有關),導致防救災功能不彰。

     此次災情背後,除救災體外,尚存在人為或制度問題。總統與行政院長立即前往災區視察消彌民怨固然重要,能否以宏觀角度解決前述人為或制度問題,更值得關注。(作者為成功大學政治系暨政治經濟研究所教授)

台中做大水 市區重劃惹禍

  • 2008-07-19 中國時報 【陳建宏╱台中潭子(公務員)】

     這次颱風帶來的雨量,在台中市多達五百多毫米,難怪台中市重劃區的主要河流麻園頭溪河水溢流到街頭上,街頭上可以泛舟,誠是台中市自光復以來的一大奇觀。雨量大固是形成水災的主因,但台中市的市地重劃時,未規畫好能容納瞬間降雨量的河流寬度,也是主因。

     台中市東邊有條旱溪,河寬八十米左右,足以容納鄰接東邊台中縣山區巨大流水。而旱溪以西的綠川、柳川、梅川足以消納中區、西屯區的雨水。這三條川四邊的麻園頭溪、筏子溪則擔負北屯、西區、西屯區等自東北朝西南而流的雨水。這三區是台中市第四、五、六、七期市地重劃區的廣大地帶,未重劃前有較寬的河流與小河流貫穿其間,縱使有大雨時,也能消納巨大的水量,這或許當時仍有稻田、沼澤可以蓄積瞬間的雨量。而市地重劃後,各種建築及硬舖面增多,造成地表水的逕流量急速增加。再加上原有河流面被縮減,小河流被掩埋不見,所以麻園頭溪及筏子溪無法消納巨大的瞬間雨量,才是台中市精華的重劃區大水肆虐的原因。

     由以上觀之,三十年前的台中市地重劃迄今,形成此次大水災,應與當初未規劃最大洪水量的河流寬度有關。在此呼籲,日後市地重劃時,應留設足夠之河流寬度及洩洪水池,以免重蹈此次台中市嚴重的水患發生。

天有不測風雲【聯合晚報╱社論】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句話人人會說。不過,活在現代科技時代,人生禍福能否真歸咎於風雲之「不測」?一場颱風,竟為台灣帶來這樣的話題爭辯!

卡玫基颱風帶來超大豪雨,中南部的災情遠遠超過預期。由於雨勢發展和氣象局提供的預報資料明顯不同,以致於地方縣市連宣布放颱風假都措手不及,在天然災情之外更添民怨,也為民調支持度本來就在下滑的馬政府執政成績「雪上加雨」。馬總統說了重話責備氣象局,而氣象局回答的「觀測不足」,似在卸責卻也頗有委屈。

風雲真的難測。日本的地震,南亞的海嘯,北美的颶風,為就算科技最先進國家也帶來過難以預料、難以掌控的災禍。這次颱風帶來甚至破表的超大雨量,大氣學者指為颱風之後的環流與外圍雨帶幅合所造成,預報確實失準,卻也有點「非戰之罪」。一般老百姓無從判斷這種說詞是否推卸之用,不過,專家謂過去對氣象的應用研究不夠重視,應是實情。台灣現在處於各項基本建設、專科研究、乃至於行政結構及人才都「地基鬆動」的狀況。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把這種「地基鬆動」的情形漸漸補強起來,需要極大的資源和耐力,更需要朝野同心合力以「建設國家」為念,恐怕不能期待於「馬上」的奇蹟。

話說回來,這次災情造成民眾怨聲載道,更基本的因素還是人禍更勝天災。最普遍的質疑當然是:號稱八百億、一千億的治水預算花到那裡去了?當初行政體系好大喜功,地方政商關係聯手分贓,這種汙濁的政治生態恐怕才是「治水無能」的源由。另外,各領域的專家也提出各層面的觀察和解釋,例如:全面的國土規畫工作始終停滯,人為的環境破壞日漸嚴重,乃至目前房地產業最夯的地方上的「重劃區」可能初始便規畫不當……。凡此種種都顯示,台灣難以承受天然風雨的脆弱現況,具有相當程度人為災禍的成分。可憐老百姓永遠是受害者。

風雲縱然「不測」,人力也未必勝天,但在大自然的破壞力之外,民眾最怨、最感不平的,還是人禍因素。馬政府「概括承受」了這個殘破的執政局面,必須咬著牙一點一點補起來!

【2008/07/19 聯合晚報】

給河川空間 百姓才有活路

每天騎單車經過台南高雄兩縣交接的二仁溪,都會看見河岸邊堤防新鋪上了一長排水泥模子堆砌的外牆,好像裝潢一般的美觀精緻,類似的景象在山區也不難見到,如果這就是所謂的「河川整治」,我實在想不出它的功效在哪?因為地方會淹水,所以要整治河川,而且常為了規避環評採用分段發包施工,結果越整越慘,越慘越整,如此惡性循環想到就令人頭皮發麻。

二○○五年六月行政院長謝長廷提出順口的「八年八百億治水條例」,且保證只要通過該案,投入經費築堤、抽水,淹水問題就可以解決。同年七月廿四日陳水扁到屏東林邊勘災,呼籲盡速通過治水預算。還強調,八百億元治水預算是「百姓保命錢」,不是縣市長選舉的綁樁經費。

水患當頭民氣可用,隔年立法院迅速通過治水預算。未料引發外界強烈質疑,認為是假治水之名,行政治分贓之實。此舉引發上百個環保團體強烈不滿,更串聯發起活動,支持行政院提出覆議案,並呼籲解散國會,終結亂象。

近年地球暖化的連鎖效應已反映在極端的氣候表現上,非旱即澇幾成常態,尤其是台灣濫墾濫伐濫建嚴重,雨水欠缺樹木枝葉與根部的攔截吸收,大量人工水泥化的溝渠與道面加速地表逕流,相對減少地下水的挹注補充,未來即使氣象預報精準,恐也難逃水患的侵襲。

政府應從宏觀的角度重新審視國土規劃利用的方向,治標面當然是加強區域排水疏濬,讓大雨有宣洩管道,根本之道還是嚴予限制土地超限利用、維護山區植被完整與擴大行水綠帶。留給河川與野生動植物應有的空間,其實就是留給百姓民眾一條生路。

【2008/07/20 聯合報】

M型氣候 防洪要多元

卡玫基颱洪使台中市區中港路成中港河,隨即有政治人物呼籲增加治水經費擴大排洪斷面,類似情節在台灣不斷上演,但災害仍一再重複。

當防洪政策被簡化為洪水可以利用工程的方法來控制;例如堤防加高、抽水站不斷增加及分洪工程規模擴大,迷思於「對治水成效過分樂觀,高估了防洪治水的能力,導致粗糙政策之匆促決定」。九十四年「八年八百億治水」治水政策,由此次災情及歷史經驗證明,單一工程手段無法應付複雜之環境問題。

同時隨著防洪安全標準的增加,使河川兩岸之土地利用也迅速發生變化,尤其是水岸景觀吸引投機者透過廣告大肆宣揚都市高密度開發來臨,重劃區建豪宅,任由投機者掠奪,潛在總體淹水風險,卻由政府及納稅人負擔,形成強烈諷刺對比。

基於此,對於新政府之防洪策略,建議如下:

一、氣候異常將成為常態,換言之,未來氣候亦呈M型化趨勢,即暴雨與乾旱兩極端值恐呈增加趨勢,未來防災需將M型化極端值納入決策考量,當氣候呈M型化趨勢—旱災與水災發生時,首先衝擊的是農業,農產品將造成重大損害,建議農業部門需充分與氣象局合作提早防範。

依據日本氣象廳於二○○五年出版之「異常氣候報告」顯示,過去卅年來該國之日降雨量超過一百毫米(易發生災害之降雨量)之日數呈一點二倍之增加趨勢,同樣旱災天數亦會增加,對此水利單位應強化水資源網路系統調配功能,避免農業及經濟重大損失。

二、防洪策略需通盤考量,不能迷思於增加經費或工程發包執行率等數字遊戲,淹水原因非單一因素造成,建議重新檢視過去「八年八百億治水」成效,重新提出未來五年或十年防洪策略,無法以工程方式改善之淹水地區應誠實面對,例如地層下陷低窪地區需改變防洪策略。

在都市防洪部分則增加袃暴雨源頭處理:開發區建築物屋頂及不透水鋪面所產生之逕流雨水,建議強制立法由開發單位負擔,將雨水儲留於筏式基礎之蓄水池內或入滲涵養於中庭綠地內直接澆灌植物,減輕下游負擔;衾土地生態防洪:都市計畫需保留一定比例土地作為防災空間,同時利用都市緩衝區綠地、公園、停車場及人行道等設計為低窪滲透型式或滲透功能,補償都市未開發前天然綠地、濕地調蓄洪水功能;衴結構工程防洪:當前兩者皆無法吸納之多餘雨水,才是以工程方式排水匯出;衼教育民眾提高洪患風險意識:除地下室入口設計防洪閘門外,颱洪季節需隨時將重要物品移到高處。

三、檢討都市計畫區或重劃區開發對下游區域排水之負荷,檢討帶狀公共工程如高速公路、高鐵或捷運工程施工時是否截斷水流路或改變當地集水區,由此次淹水地區部分與上述工程有間接關係,皆造成淹水原因。

世界上與水爭地最強悍的國家荷蘭—其防洪頻率曾經提高至一二五○年洪水頻率保護標準;但荷蘭人隨即發現,無論如何加高堤防,安全保障總是有其極限,改發展水上集合住宅,使其房屋漂浮在水面上,隨著水位升降與水和平共存,總言之,配合土地原有的自然環境,以人工溼地、礫間淨化設施及高灘地等生態工法,營造出水生動、植物的棲地,不僅能發揮水質改善的功能,更提供民眾更多親水休閒空間及復育保育的教育場所,也是未來防災趨勢。

【2008/07/20 聯合報】

2008年7月16日 星期三

長春回收CO2 生產醋酸

  • 2008-07-15 工商時報 【王尹軒╱台北報導】

     位在六輕廠區內的長春關係企業,計劃進行10個工廠的擴建新建工程,將採用回收高濃度二氧化碳(Co2)作為醋酸原料,可望成為國內第一家回收二氧化碳開發綠色製程的業者。

     由長春石化、長春人造及大連化學等長春關係企業,昨(14)日向環保署提出麥寮廠變更計畫環境差異分析報告,預計2年內要擴產13%。

     環評委員昨日初次審查後,要求業者補充用水量、各廠空污增減變化情形,及原物料的儲存輸送方式補正後再審查,但對於長春提出回收二氧化碳作為原料的「綠色製程」,則表示肯定。

     長春關係企業的計畫,是將大連化工已運轉的醋酸乙烯一、二廠,及丙醇廠排放的二氧化碳,再連同六輕南亞三、四廠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作為擴廠後生產醋酸及醋酸酐的原料,以取代舊有重油裂解法的製程,減少空氣污染物。

     目前長春關係企業每年預計回收用來製造醋酸的二氧化碳,約147,900公噸,不足的6.6萬公噸,將向六輕外購;長春石化表示,若未來醋酸市場需求擴大時,將進一步擴大回收六輕廠區排放的二氧化碳。

     環評委員表示,高純度二氧化碳回收是有條件的,一般從煙囪排出的二氧化碳濃度約12%,不能回收,長春關係企業排放的二氧化碳濃度高達94%,而六輕部分工廠排出的濃度在90%,只要再經過提煉後,是可以作為原物料用途,可以達到節碳及節省外購成本,是值得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