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7日 星期二

美國牛 要課空汙稅

美國環保署(EPA)為了減少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考慮對排放甲烷的家畜徵稅,據估計,每頭乳牛將負擔175美元的稅,每加侖鮮奶生產成本可能增加8美分。

美國環保署最近公布了根據「清淨空氣法」管制溫室氣體的草案,內容不但涵蓋交通工具和工廠的汙染,家畜產生的汙染也在管制範圍。

紐約州農業聯盟估計,每頭乳牛將課175美元稅,肉牛的稅是87.5美元,肉豬也要20美元。

影響更大的是,許多小規模經營的農家將面臨沉重負擔。

美國農業聯盟國會聯絡處主管克勞斯表示,酪農生產每加侖鮮奶的成本將上升7到8美分,但民眾購買價格的增幅難以估算,因為農民不能像一般製造廠商那樣,直接把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美國農業部向環保署提出警告說,每家農場每年限制排放100公噸溫室氣體的規定,將會使小農變得難以生存。

按照溫室氣體管制草案規定,飼養超過25頭乳牛或50頭肉牛、200頭肉豬,或種植玉米面積超過500英畝的農民,都必須申請排放許可。

扣除20萬個規模較大的商業化經營農場,美國農業靠190萬個小農家支撐,他們平均年產值2萬5,589美元,經營面積271英畝。如果列入管制,這些小農無法負擔增加的成本,官方執行法規也有困難。

紐西蘭和愛沙尼亞原本也想對牛隻課徵空氣汙染稅,但在民意的強力反彈下作罷。

紐約時報記者認為,家畜要課空汙稅還早得很,農民毋需過度驚慌。

但克勞斯表示,美國新總統歐巴馬有意對付氣候暖化問題,除非國會立法排除農業,否則家畜將難逃課稅的命運。

【2009/01/07 經濟日報】

美電廠廢煤渣泥流外溢 增至10億加侖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今天報導,本週稍早由田納西州一家燃煤發電廠崩洩而出的廢煤渣泥流已增加至超過10億加侖(約378萬立方公尺),工作人員正忙清洗住家、鐵道等,並防止泥流湧入附近的河流。

CNN報導,糊狀廢煤渣是「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Tennessee Vally Authority)所轄,位於金斯敦(Kingston)的電廠燃煤發電後副產品,原本儲存於電廠堆積場,但22日清晨堆積場的擋土牆崩塌,泥流沿山坡傾洩而下,毀損了15棟住宅。根據管理局的說法,所有居民都已撤離,但其中有三戶經鑑定已不適宜居住。

管理局原本估計溢出的泥流有3億6000萬加侖,但到昨天已增到超過10億加侖,足以填滿1660個奧林匹克標準游泳池。

環保人士說,泥流含有高濃度水銀和砷。

CNN表示,電廠座落於田納西河的支流克林奇河(Clinch)旁,附近地區至少有300英畝(約121公頃)土地鋪上一層泥流,規模甚至較1989年艾克森美孚石油公司(Exxon)瓦爾狄茲號(Valdez)漏油事件還大。

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是一個聯邦事業單位,且是全國最大公營發電廠。它的發言人穆頓(John Moulton)說,管理局從未經歷規模如此龐大的外溢事件。

CNN報導,管理局原本估計要花四至六週清除泥流,但穆頓表示,他們如今已不再明言預期得花多少時間清理。環保人士則表示,可能要花數月甚至數年才能清理乾淨。

【2008/12/27 中央社】

大氣褐雲威脅亞洲大城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13日公布最新報告顯示,「大氣褐雲」已成為新的空氣汙染源,逐漸威脅亞洲國家的主要大城市,值得各國正視。

由煤煙、灰塵及有毒化學物質混合而成的微粒飄浮在大氣中,與雲交互作用後形成所謂的大氣褐雲(Atmospheric Brown Clouds),又稱大氣棕色雲團,對人體健康有害,對稻米生產也有影響。

大氣褐雲已成為全球環境最新威脅。此褐雲的範圍從波斯灣延伸至亞洲,不旦危害人類健康,許多地區的氣候型態也為之改變,影響糧食供應。

大氣褐雲會造成冰河融化、降低日照,並釀成衝擊農作生產的極端天候。中國科學院估計,自1950年代以來,冰河已縮減5%,若按此消退速度計算,在2050年以前,將有75%的冰河消失殆盡,使該地區產生水源安全的風險。

目前亞洲有13個大城市,都覆蓋在褐雲的陰影下,包括北京、上海、曼谷、孟買、新德里及開羅,有些地區的日照強度減少高達25%。這種主要由燃燒化石燃料、樹林及植物而生成的褐雲,也是讓全球暖化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加速惡化的原因之一。

這項由各國科學家費時7年多合作完成的研究,提供褐雲至今最詳盡的分析。主導研究的聖地牙哥加州大學史克立普斯海洋學研究所專家拉馬納山說,由於龐大雲團僅3至4天即可橫越大陸,凸顯此非地區性現象,而是全球問題。

【2008/11/15 聯合報】

對抗氣候變遷 歐盟下周提公約

全球今年12月才要在哥本哈根開會協商1997年京都議定書的後繼公約,但歐洲聯盟下周就會提出歐洲版公約,做為準備,版本大致有兩個新重點,一個是將航空公司和海運納入減排標的,二是加強全球投資對抗氣候變遷。

歐盟所以趕在下周提出其對抗氣候變遷的方案,原因之一是打鐵趁熱:新上任的美國總統歐巴馬在競選時承諾減少美國的溫室效應廢氣排放,各界樂觀他會致力國際減排協商。他的前任布希反對京都議定書,美國因此成為全球協力減排裡的一個大漏洞。

【2009/01/22 聯合晚報】

2009年1月22日 星期四

別把花燈當路燈

  • 2009-01-18 中國時報 【林憲德】

     道路照明是城市最重要的安全設施,然而不良道路照明設計卻潛藏著光害危機。如埔里鎮國道六號愛蘭交流道周遭,就因高速公路路燈設置過於密集,夜夜大放光明,廣大面積的茭白筍田受光線影響,只長葉卻不結筍,附近農民苦不堪言。

     由不良路燈所產生的刺眼眩光也是個嚴重的問題。例如台東縣綠色隧道兩旁設置了拱形燈具,由於人坐在車中,燈具高度剛好就在頸部,就算眼睛直視正前方,眼角仍可看到隧道兩側安全島上的燈影,民眾開車經過時,有如萬道光箭朝眼睛「射來」,刺眼的光線影響行車安全。

     台灣目前最嚴重路燈照明浪費,在於台電路燈電費採用「包燈制」,以包燈核定電費五折計收,用路燈數量計費,而不計算實際用電量。此情形造成不論燈具好壞,不論燈具大小,不論燈具效率,都相同計價,使得高效率燈具無法反映電費,縣市政府在採購時也淪為採購廉價低效率燈具,毫無照明品質,也嚴重浪費能源

     據交通部公路總局估計,北市、高雄市一年路燈電費就要數億元,全台一年下來就要消耗數十億元電費,有些地方單位因浮濫超量設置路燈,被龐大路燈電費壓得喘不過氣來。事實上,台灣的道路照明問題,不在於照明不足,而在於照明超量設計,怪不得有些國外朋友看到我們的工業區以為是夜總會,看到平常夜景以為正逢國慶。日前營建署為響應「節能減碳」,檢討目前道路照明設計,發現現有商業區的路面輝度幾乎超量兩倍,亦即現行大部分的都市路燈數量均可減半設計。

     最近在「城市光廊」、「城鄉新風貌」風潮下,許多縣市政府喜歡「把花燈當路燈」來設置,爭相裝設爭奇鬥豔的花俏路燈,在大燈上再裝小燈、閃光燈、跑馬燈,把燈桿變成燈箱、燈柱,把燈頭做成五花八門造型,尤其喜歡設置向上投光再反射的花燈式路燈。這些路燈把大量光源投到鄰房窗戶或夜空,正是侵犯隱私與戕害趨光性生物的光害,也嚴重浪費能源

     目前正流行的二次反射投光或花燈式路燈,約有三至七成的光源沒有投入真正的路面照明,只是顯得上面很花俏,但路面並不亮,行車反而不安全,周遭居民感到目眩、頭疼,甚至引發失眠、致癌的危機,老百姓的稅金也大量流失於夜空中。

     台灣各城市正進行一場城市光廊的瘋狂競賽,卻不知周邊住戶深受嚴重光害所苦,在忙碌工作之後無法充分休息睡眠。根據筆者研究室的實測調查,若以國際照明協會規範住宅窗面照度在二.○勒克斯以下之基準,在台灣都市巷道中每設一盞遮光不良的路燈,路燈前後左右四戶住宅的一至三樓窗面均已嚴重超出基準值數倍以上,平均一條路上幾乎有一半的住戶受到嚴重的光侵擾。

     醫學報導已指出,夜間過亮光線,會使人血液中「褪黑激素」難以分泌而提高致癌風險,甚至還會引起生殖系統過早老化、增加罹患乳癌大腸癌機率。霓虹燈、跑馬燈、眩光等不規則變化的光線不但會干擾睡眠,造成胃腸、心血管疾病,擾亂新陳代謝,並可能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我政府真應該審慎檢討光害對國民健康之影響,對都市照明提出規範才好。

     總而言之,良好的道路照明設計,應加強對光害的認識,破除「越花俏越好」、「把花燈當路燈」的迷思。五光十色不如街淨路明,城市光廊不如安全照明。政府對於路燈的配光應有較嚴格的要求,盡量採用遮光良好的路燈,使絕大部分的有效光投向路面,以減少光害,並節能減碳。

     (作者為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台灣建築中心綠建築委員會召集人)

澎湖應廣植風水林

  • 2009-01-17 中國時報 【黃有志】

     澎湖要發展博弈觀光。但批評者指出:博弈業絕對是一種「高耗能,高耗錢」的商業活動。目前澎湖因水源不足,非常容易缺水,而海水淡化的成本又高。水資源及民生物資等常需本島補給。而開放博弈若是湧進大批的觀光旅客,勢將帶來生態環境鉅大的衝擊。

     據統計目前澎湖觀光客一年平均約有四十萬人左右,已對澎湖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負擔,如開放博弈後,觀光客蜂擁而至,澎湖的生態環境一定承受不了。除此之外,隨著博弈條款通過,澎湖的土地也開始飆漲。根據媒體採訪房產業的報導,澎湖的土地從十年前一坪約二千到八千不等,到現在一坪最高三萬成交,漲幅高達四○○%,若博奕事業正式進駐,其漲勢更將銳不可擋!必然也對當地居民的生活與其他產業發展造成不小的負面衝擊。

     澎湖反賭聯盟也認為,澎湖離本島太遠,冬季東北季風又大,同時沒有廣大的腹地,交通、水、電的基礎建設都不足,因此沒有發展博弈的條件。如果硬要開發博弈為主的觀光業,屆時一定自嘗惡果。事實上,澎湖擁有獨一無二的玄武岩地貌和風力發電資源,也有石滬、菜宅、咾咕石屋、石敢當、鎮風塔等文化資產,另外高達兩百種的鳥類生態及豐富的潮間帶資源,以及豐富具特色玄武岩地形等自然生態和漁村文化。若澎湖要發展並振興經濟,應該有不同的發展模式。

     檢視澎湖現有觀光活動,主要包括美食文化、生態景觀與人文風景等,這些獨特的觀光資源,正是澎湖具有魅力的地方。有人說,澎湖是台灣擁有難得的海洋淨土之一,也是島嶼渡假的天堂。多年前內華達州博弈業者,就曾來台考察離島發展博弈業的可能性,當時這些業者就持保留的立場,因為這些離島並未規劃或具有國際機場,全球觀光客不知如何前往這些離島?其次這些離島,並未發現具有何種無可取代的「特殊優勢」,足以和目前的澳門,甚至是新加坡一爭高下。

     澎湖除缺少穩定豐沛水資源外,最主要是長年苦於東北季風侵襲,一年長達有五個月受此天候影響,而使觀光業完全停擺,連帶也使得澎湖百業蕭條。澎湖縣政府全力爭取開辦博弈產業也與此有關。但站在澎湖永續發展的立場來看,澎湖發展最大的優勢仍在其自然生態資源。

     在此建議政府可以考慮以廣植風水林的作法,來對抗冬天的東北季風,同時也解決澎湖長期以來的缺水之苦。風水林就是古代人們深受風水思想的支配,認為對平安、長壽、多子、人丁興旺、升官發財具有吉凶影響的人工培植或天然生長並嚴加保護的林木。風水林是防止水土流失、涵養水源、調節小氣候、保持生態平衡和物種多樣性的特殊載體。不僅展現了人和自然界和諧相容的微妙關係,而且居民因相信林木能帶來好運,所以悉心給予保護。

     名作家劉克襄先生,曾撰文推測商周或更久以前的年代,澎湖可能有蓊鬱林木的存在,只是經過長年耕作和濫墾,導致森林的消失,因此主張澎湖應廣植風水林,他舉例說,澎湖當地人曾嘗試在馬公市北邊造林,十幾年來那兒已逐漸發展出一片幼林,形成微氣候的環境。夏天時總比市區涼爽,低個一二度左右。而其前下方的水庫因缺水,原本需要台灣運補支援,但現在水庫常保持盈滿。顯見這樣一座小的風水林,卻展現其維護生態特有的多元功能。劉克襄同時發現澎湖內陸空曠地方若能按步就班廣植風水林,如有序地栽植適合海岸生存的植物:如籓籬內黃槐、欖仁、刺桐和台灣海棗等植物,假以時日形成風水林後,抵擋東北季風應有一定的成效。因此,為了澎湖的永續發展,廣植風水林才是當務之急。(作者為高雄師大通識中心主任)

危險中橫不該再搶修了

  • 2009-01-10 中國時報 【賀陳旦】

     去年十一月南投縣政總質詢中,李朝卿縣長和賴忠政議員分別對國道六號〈霧峰到埔里的高速公路,簡稱國六〉發表期待。李縣長呼籲已延遲通車的國六不要到明年三月才通車,希望明年春節前即能卅八公里暢通〈現已開放東段七公里〉。賴議員則擔心有了國六,台十四線〈中潭公路〉人車減少,草屯會變「死城」。

     賴議員的疑慮是有依據的。許多城鎮都因跨區交通系統改變而或興或衰:三峽河運不及鶯歌鐵路;西螺發展被斗六後來居上如是理;甚至日月潭湖艇生意在環潭路完成後一落千丈亦即此理。國六若真如計畫所稱:台中到埔里從兩小時縮短成半小時,請問還有人會從台中進草屯市區去消費吃飯嗎?所謂交通帶來的發展,是屬於資本雄厚,在交流道附近,或靠近景點、大區塊的開發商,不會是原來的小吃和柑仔店。這個景象明年就會陸續呈現在台十四線沿路了。也會發生在蘇花高、花東高走廊上。

     強調給東部居民高速公路好平安回家的論者,可能得先認清當地方產業不敵挾高速車流而來的外資掠奪時,想回的家還留不留的住?引進車流的路,同樣也會把勞動力往外帶走。賴議員的質詢,看到了高速公路建設中比工程環保更深刻的問題──城鄉發展必然為之扭轉。配套不善,地方先受傷害。

     草屯是否因國六而衰落,是交通建設的衍生效應。李縣長期望中橫高速公路早日通車,則引起我們注意交通的直接效應:「車流的路徑會改變」。國工局當初即規畫高速中橫為舊中橫〈台八線〉替代道路。如今花費三五○億高速公路即將通車,怎麼又要計畫再向天挑戰,修通中橫?

     九二一後,行政院於九十三年八月明令不再強修通行中橫。中橫現仍未開放的路段是谷關到德基。仔細來看,受影響的是一,沿線約三千人生活出入,二,六座電廠維修,三,佳陽一帶果菜運送,四,從谷關去合歡山的遊客。就路網來看,明年春天國六通車後,梨山水果、合歡山的遊客經台十四轉國六去台中,將比牛步駛經台八〈危險中橫〉脆弱路段還省時間。另外,雪隧通車後,許多果蔬消費和旅遊客源已經移轉到台北市場,台七甲〈新中橫〉自然成為梨山地區北向的孔道。

     至於台電人進出,有它絕對的地緣關係,無法單純就車流路徑來評估。但台電需求連帶的成本太高了!四年前據說花一七○億修復六電廠,可發一一○萬千瓦,約為總電量二%。去年八月台電重新估計,僅修復青山電廠要二○七億,可供應出總發電量的○.三%。益本各見消長,似乎更不經濟了。所以台電需求應該另案衡量,暫時放在一邊。所以,剩下來的只是第一種需要。

     舊中橫曾在九二一後兩度搶通並付諸流水,國家既已證明一再努力而未成,居民當能諒解不宜強求。就財源而言,也有現成機會。原由「九二一重建基金會」運用的四十五億各界捐款節餘,雖已移往政府「賑災基金會」,今若以災民生活重建目的,運用該筆款項,有計畫的協助居民漸離困境,自力營生。法理情兼顧,再適宜不過了。

     搶通中橫本來就是一個危險念頭,而且是為了一時口頭承諾所冒的國家級風險。如今,有了高速中橫,正可以就各種替案從容評析,化解通車/不通車間對立,來緩和行險的壓力。怎麼還要搶急發包,一意犯險呢?當年,三五○億建卅八公里高速中橫,不能不說是大手筆。為的是買得不與天爭路的智慧,買得不屈就少數民意的勇氣。此刻,新路將通,如何面對舊路?願主事單位明察!

     (作者為前中華電信董事長)

預防汙染 先從社區組織做起

  • 2009-01-08 中國時報 【林孝信、陳美霞】

     近日高雄大寮「毒氣事件」,不僅暴露效率不彰的工業安全稽核制度與遲鈍的風險治理能力,更嚴正地逼視著馬政府埋頭拚經濟時所忽略的社區安全與公共衛生問題。面對大寮鄉民無辜受害,追究肇事者責任、賠償、維護學生的受教權等回應,是最起碼的事後補救措施。但,這些補救措施能挽回人民的健康社區安心嗎?

     事實上,大寮毒氣事件豈止是台灣汙染事件的個案!過去幾十年來,大大小小類似的工廠汙染事件已經發生無數次。因此,針對像大寮毒氣事件這樣的問題,我們若僅僅止於事後補救,另外一個、兩個、甚至多個社區汙染事件必然會再度發生。

     首先,讓我們來釐清事件背後二個方面的汙染源:

     一是經濟上的汙染源。毫無節制的追求利潤是一切汙染、一切環境破壞問題的主要根源。為了追求最大的利潤,企業主往往以壓低工資與不顧環境成本來達到目的,對於慢性而間接的環境汙染往往逃避應有的規範。於是,河川變臭變髒變毒,空氣中瀰漫臭氣毒氣,土壤酸化鹽鹼化重金屬汙染化,人民與土地健康受到長期的傷害。

     二是政治上的汙染源。為了避免環境受到過度的破壞,需要政府以公權力來進行規範。這是政府存在的重要理由之一。但是,這個問題並不單純,至少有幾個因素會干擾政府應該扮演的角色功能。例如,政府「經濟發展重於環境保護」的意識形態、或資方的壓力或遊說─包括合法的要脅(「否則我就關廠出走」)與非法的賄賂,會使得政府官員偏袒資方。

     又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相對於資方的刁鑽狡猾,政府官員執法能力或資源不足(此次事件環保單位遲遲無法找出元凶就是一例);再如,在現存的選舉制度下,資本家憑藉龐大的財力影響選舉,有些政府官員或負責監督政府的民意代表可能成了資方的代理人……。在種種困擾之下,政府的角色大量縮減或扭曲,不易承擔維護環境應盡的角色功能。

     面對這些殘害人民與土地健康的二大汙染源,如果不能完全依賴政府來預防、維護,那麼,人民的監督角色就非常重要。一開始,人民就要用選票監督政府與民代,將來,更應該進一步改善選舉制度,使得有錢有勢者不容易操縱選舉,讓政府能夠發揮真正的功能。但是,更重要的是平時的監督,監督的要點是考察決策背後的利益關係。其次,民眾要組織起來:個人力量有限,而且環境衛生與人民健康的維護是一個公共的事務,應當大家一起來關心監督。

     預防社區汙染就得先從社區組織做起。在組織時,不僅要聯合社區有聲望人士,也要吸收年輕知識分子與環境汙染的受害者參加。其次,有志之士要加強環境教育:環境問題高度複雜,知識不足,就看不到問題的根源。我們不但要學習有關環境衛生的自然科學知識,還要多瞭解資本主義社會運作的規律之下環境汙染問題如何形成。又其次,民眾要改變個人的消費習慣:任何商品的生產,一定相應地帶來環境的破壞,或是森林的砍伐,或是能源的消耗,或是廢棄物的排放等等。如果商品的銷售減少,資本家終究會減少多餘的生產,從而降低對環境的傷害。

     大寮「毒氣事件」看似只是一起地方性的「社區汙染事件」,事實上糾纏著千絲萬縷的政治經濟關係,毫無節制的利潤追逐更是元凶。就在政府大張旗鼓拚經濟、發行消費券刺激消費的當下,必須從此一事件得到警惕:盲目追求經濟成長所造成的環境病變,不僅造成社區的危機、政府權力的扭曲、貧富差距的拉大…等社會問題,也直接或間接影響人們的健康、公共衛生和社區安全問題,從而導致更為嚴重的社會與環境負債。而這些負債,終將留給我們的子孫償付。

     (林孝信為「科學月刊」創辦人,陳美霞為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

還給大寮居民環境權

  • 2009-01-01 中國時報 【陳怡靜】

     高雄大寮「大發工業區」陸續傳出四次臭氣汙染,使周邊潮寮國中及潮寮國小師生發生身體不適,被迫遷校上課,周邊居民醞釀包圍抗爭。環保機關至今仍無法找到臭氣來源,目前已由高檢署檢察官主動介入調查。

     排放氣體致人受傷涉嫌違反空氣汙染防治法及業務過失傷害、公共危險罪等,高檢方能主動偵辦,是行使憲法保障學生受教權最好的示範,也是保障人民免於恐懼不安的最後一道防線。人權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是普世基本價值。這次大寮居民受臭氣汙染而生氣有理,但是在生氣之後,仍需回歸理性與法治,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空氣汙染物的傳輸會因地形與氣象條件的差異,而有區域特性。高屏地區每到春初及冬季由於受中央山脈阻隔影響,東北季風過山後就容易在位於背風面的南部地區形成下沉而逆溫之大氣狀態。當地面產生低風速及近地層的逆溫現象,汙染物容易累積,且不利大氣中汙染物擴散,所以每到冬末春初是高雄地區空氣品質不良率最高的時刻。

     位於大寮空氣品質測站十二月分的空氣品質監測結果,以懸浮微粒為指標汙染物,顯示屬於「普通」的等級。但這次汙染多屬於有機空氣汙染物,包括乙酸乙酯、乙酸丁酯、氨氣、丙酮、乙烯及鄰二甲苯等。這類物質有許多是屬於溢散性排放源(從製程區未妥善控制而溢散排放,非從管道區排放),要一一釐清各廠製程及原物料,比對風向,釐清臭氣元凶,的確需要花費一段時間。但事件發生迄今已一個月,排放臭氣工廠枉顧學生健康,仍持僥倖心理繼續運作,損害居民及學生健康及受教權,有關當局應緊急應變處理,以保障當地居民健康及學生受教安全

     面對大環境不景氣,搶救經濟的前提下,政府更應重視環保與生態的健康,切莫讓我們安身立命的淨土再被汙染,動搖國本。面對經濟與環保的衝突,我們亦須在其中取得平衡,就從尊重人權開始!如同「世界公民人權宣言」提到:萬物循天理,天地人本一。彰顯人權是來自人對自然與生態的尊重。社稷平安是國家富強康樂的基礎。

     不論這次大寮臭氣事件的調查結果為何,都希望工廠業者、政府環保與捍衛法治正義的法務機關,都能秉持「尊重人權」的立場,審慎處理,做好汙染防治。最好是能把它做到台灣環保汙染史上人權、環境權成功的範例,給民心一個安定的依靠,並減少日後令人遺憾的汙染再度發生。而目前最重要的是:趕緊找出汙染源真相!(作者為宜蘭大學環工系兼任助理教授,聯合國/NGO台灣世界公民總會會員)

大寮人被充分告知的權利

  • 2008-12-29 中國時報 【何明修】

     在這個月內,高雄大發工業區已經接連發生了三次不明氣體的毒害事件,緊鄰工業區的潮寮國中與國小直接受到波及,累計有上百名學生送醫治療,周末要舉行的學校運動會也被迫緊急取消。大寮鄉民不能接受這麼離譜事,日前他們發起激烈的圍堵抗爭,終於迫使被懷疑闖禍的汙水處理廠暫停運作三天。

     外人恐怕很難理解大寮人的憤怒,因為他們只看到電視上向警察投擲石塊的畫面。在以往,工業區多半是露天燃燒廢五金的工廠,為了吸引他們的進駐,閩南語唸起來不吉利的「大寮工業區」被改為「大發工業區」。後來果然大發利市,陸續進駐了各式各樣的電子廠、化學廠,但是居民的環境惡夢才正要開始。

     根據官方的資料,連續兩年,大寮空氣汙染是全縣之冠,PSI指標大於一○○的日子多於石化產業密集的仁武與林園。三年前,居民還成立了社區巡「狩」隊,他們的任務不是一般的治安巡邏,而是進行貨真價實的「狩獵」,捉工廠偷排廢氣廢水。很諷剌地,前一陣子,捕捉汙染的獵人成為了以身試毒的金絲雀,隊員還被半夜的廢水嗆到送醫。一位無奈的鄉民就向筆者表示,反正景氣那麼差了,被捉去牢�吃公家飯,也比在家�被毒死好。

     與鄰近的林園鄉比較起來,大寮人已經算是很客氣了。二十年前,林園鄉民也是懷疑汙水處理廠出了問題,他們直接衝入廠房,將電源關閉。結果林園事件使得石化業工區停擺了三個星期,政府與業者也付出鉅額的賠款。如果不是連續三次影響到學校的正常教學,如果現任的鄉長不是來自於直接受害的潮寮村,誰知道大寮人還要忍受多久。

     大寮事件也呈現了居民沒有被充分告知的窘境。在鄉民的封路圍堵下,環保署長與縣長都前來處理,但是他們對於肇事責任的歸因卻各持一詞。環保單位雖然已經在當地設置了空氣監測設備,但是他們卻不敢公布數據,事發之後才急忙找專家來判讀。長期以來,工業區鄰近居民總是在抱怨,每次報案之後,監測人員姍姍來遲,根本無法採集到瞬發性汙染的證據。

     正本清源的解決之道即是,在工業區周遭進行全面的環境監測,並且讓居民充分掌握最新的動態。如此一來,有沒有汙染產生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安分守法的業者可以放心經營,被汙染迫害的居民也省下了抗爭的成本,更重要地,這也符合環境保護基本法第二十七條所揭示的公告與預警精神

     公開的環境監測看似簡單,但是在實際上卻是面臨層層的阻力。許多工業區服務中心都有完備的監測設備,但是其數據卻在連地方環保單位都無法掌握。一位工業區官員就曾筆者透露,民眾的「素養」太差,根本不看懂科學數據。事實上也正是這種不信任的態度,才迫使受害民眾採取更激進的抗爭方式。

     另一方面,帶頭抗爭的政治頭人也不重視環境監測,他們寧願將心力放在補償金額的討價還價上。模糊的汙染判定、受害鄉民的憤怒往往是民代向業者爭取回饋、公關等各種好處的籌碼。

     在保守的官員與貪婪的民代聯手下,居民被充分告知的權利被犧牲了。在這種情況下,類似大寮事件的環境抗爭只會接二連三地產生,工業區與社區也不會有和平相處的一天。

     (作者為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