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7日 星期日

水患夢魘何時了

  • 2008-07-21 中國時報 【黃萬傳】

     卡玫基颱風造成人民生命及財產的重大損失。何以一個中度颱風會造成如此巨大的損失?而在可搜尋的記憶中,不論颱風所帶來的風雨如何,受損害的地區總脫離不了山區、沿海鄉鎮、大河川兩旁的低窪地區、大型工程的周遭及農產品生產地區。究竟這些地方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首先觀察山區與沿海地區的情況。在台灣,山區占所有土地面積的四分之三,而海岸線則有一千餘公里。土地利用非彼即此,然而在缺乏適當管理下,水果、茶葉的種植或休閒觀光業(尤其民宿)越開發越高;沿海養殖面積越開發越大;山坡的植被面積越來越小、地下水越抽越深,土石於是流焉、地層於是陷焉。河床因土石而高墊,大量的雨水只好暫時留滯在人煙稠密的都市。

     就土地管理觀點,這些地區都是農政單位(水土保持局與林務局)該管範圍,雖政府訂有山坡地利用管理或地下水抽取等的相關法規,但在效果上確實令大眾失望。因此,筆者強烈建議相關單位應就過去多年來的經驗,重新檢討國土利用與水土保持問題,並同步進行相關法規修訂與經費投入的優先次序。

     其次,是有關治水的問題。最近幾年,每每因雨成災,更加深了人民對完整的國土利用、水土保持、治山防洪等規劃方案的期待,希望盡早擺脫水患的夢靨。近一、二年,政府編列近一千五百億的治水經費,然而除人為因素外,經費的投入、人民的期待似乎與現實效果的落差尚遠。

     第三,是關於各項土木工程所引起的路基損毀而造成的各種公共安全問題。此類問題平常即有所聞,但風雨來襲時則更明顯。由於此問題的肇因很多,應由公務機關加以觀察解釋,並提出解決方案。然則,這是否意味著我國現行的工程規範已經不適用?抑或是管理失當、人謀不臧?在各項工程之上能否考慮樹立建造碑,說明該項工程由誰設計、建造、驗收,讓全民共同目睹工程品質及責任者,並由此建立工程商譽。

     第四,有關災害導致的農產損失問題。自古以來,農民總是看天吃飯,即使農業科技再進步,農產品生產仍免不了受自然災害的影響。除了消費者要面對果菜價格上升之苦外,受害最深仍是辛勤耕種的農民,而農政單位雖訂有農產品受災救助法規,但除了規定損失相當金額以上才能享有補助外,還得經過繁複手續才能申請獲得救助。政府的美意在漫長的申請、勘估、核算中消磨殆盡。

     筆者建議農政單位應在平常時期利用過去受害地區資料,加以分析作成資料庫,一有颱風信息,則可預測可能受損地區、產品種類及程度,由此在每年編列預算時就可事先提列,並在颱風來襲之後立即宣佈補償。農政單位更可依據歷史資料,針對受影響的農產品種類和數量預作規劃,於每年四五月份就可開始儲藏(進口或自產),在颱風來襲時則予釋出,如此當可避免果菜價格劇烈波動,免除消費者受物價上揚之苦。

     此外,更可考慮取消災害補償,開辦農產保險或乾脆由政府扶植果菜公司廣辦蔬果契作,由蔬果公司承擔農作的風險,並讓不願參與契作的農戶自負盈虧。如此或可遏止菜蟲從中作價,又可保證農民收益,三可避免農民投機搶種,四可有效規劃並管裡台灣的蔬果市場,一舉數得並可兼顧社會正義。

     總之,台灣雖處於颱風地帶,筆者相信人民都希望能安穩的度過每個颱風天,不希望馬路與船共用、不希望在熟悉的地方忽然出現大洞,不希望蔬果在颱風天變成高貴的食品,也不希望在自家旁邊蓋個乾式碼頭以備淹水的時候方便撤離。這些百姓性命交關的議題,能否少些政治考量、多些專業與理性?讓大多數人能在颱風夜睡個好覺吧。

     (作者為中州技術學院農業經濟教授兼學術副校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