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日 星期一

環保界諾貝爾獎! 六環保鬥士獲高德曼獎

自由時報20090420
高德曼環保獎得主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從非洲雨林到美國西維吉尼亞州的山巔煤礦,為保護地球不惜與政府及大企業對抗的六名環保鬥士(見圖,美聯社),十九日獲頒有環保界諾貝爾獎之稱的「高德曼環保獎」(Goldman Environmental Prize)。這六位得獎人二十日在美國舊金山接受表揚,並獲頒十五萬美元的獎金。

非洲伊杉奎 帶領居民反抗中國商人開發加彭雨林

這六位二○○九「高德曼環保獎」得主分別來自全球六大洲;非洲區得主伊杉奎罹患小兒麻痺須以輪椅代步,但仍發起環保運動反對中國機械設備進出口公司在加彭雨林開採鐵礦,此案讓當局重新檢討開發案,採礦計畫暫緩。因堅持環保理念而頻遭威脅、逮捕與驅逐的伊杉奎說,威嚇無法阻止他推動環保工作,因採礦會「毀了中非最美麗的雨林」。

北美區甘諾 反對阿帕拉契山巔開採煤礦

北美地區得主是前女侍瑪莉亞.甘諾,她因發動環保運動反對在西維吉尼亞州阿帕拉契山巔開採煤礦而獲獎。批評人士指出,煤礦是當地經濟命脈,瑪莉亞的環保運動導致社區分裂,她本人遭到死亡威脅。

歐洲地區得主是俄羅斯女科學家歐兒嘉.史波蘭斯卡亞,成立Eco-Accord組織旨在清除過去在前蘇聯附庸國用於農業與工業的老舊有毒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含劇毒且很危險,會導致畸胎甚至致癌。

亞洲地區得主是來自孟加拉的哈山,他呼籲大眾認識到拆船的危險;拉美得主是來自蘇利南的賈比尼與愛杜華斯,兩人集合民眾對抗伐木業者。至於島嶼地區得主伊斯馬瓦提,則是在印尼推動廢棄物管理。

高德曼環保獎是在一九九○年由美國慈善家高德曼夫婦創立,得主包括曾抗議率眾石油公司、九五年被處絞刑的奈及利亞作家沙洛維瓦。

超級氣旋災難 孟加拉死者估破萬

自由時報20071120
面對滿目瘡痍的家園,孟加拉帕塔家塔村地區的村民欲哭無淚。(美聯社)

〔編譯鄭寺音╱綜合達卡十九日外電報導〕超級氣旋「西達」侵襲孟加拉四天之後,受創地區依然是滿目瘡痍。據官方統計,迄今全國已有超過三千人因風災喪生,援助團體與國際組織已陸續前往沿岸偏遠地區,對數百萬生還者伸出援手。

賑災官員說:「當我們走過一個又一個受創的鄉村時,悲劇一幕幕在眼前出現,像是走在死亡幽谷一樣。」路透記者則說,早上走了七公里採訪新聞,沿途沒看到一間房子是立著的。

官方證實,目前已有三千一百人在風災中喪生,但據孟加拉紅新月會估計,死亡人數已逾一萬人。更有慈善團體估計死亡人數將達一萬五千人。

救災人員擔心,災區缺乏食物、飲水與醫藥,可能會爆發疾病;瀕臨絕種的孟加拉虎棲息地孫德爾本斯森林也遭風災重創,但官員無法估計有多少動物死亡。

西達氣旋十五日晚間以每小時兩百五十公里的速度,在孟加拉南部海岸登陸,最高掀起六公尺巨浪。在風災中失去三個孫女與媳婦的婦人碧岡說:「我們爬到樹上,一些人把自己牢牢綁在樹上,希望能活下去。我們就像在等死。」

聯合國、英美與歐洲已開始集結賑災物資;美國已派出兩艘軍艦前往孟加拉,英國則宣布援助兩百五十萬英鎊。

油夠難!舊金山灣區進入緊急狀態

自由時報20071111
舊金山灣發生洩油事件後,環保服務公司的工作人員九日在附近一處海灘清理浮油(美聯社)。

〔編譯鄭寺音╱綜合舊金山十日外電報導〕美國舊金山灣區因香港貨輪撞橋引發的漏油面積持續擴散,加州州長阿諾史瓦辛格九日宣布進入緊急狀態,指示相關部門全力清理,但當局評估大量石油已溶入海中,將永遠被生態系統吸收,造成海洋無可挽救的傷害。

美國海岸防衛隊坦承,八日事件發生後,與當地官員溝通出現問題,延誤處理時機,但防衛隊九日已全力投入清理工作。

19年來最嚴重洩油

一艘南韓船公司租用的香港貨輪,八日撞上舊金山港灣大橋,雖未損及橋墩,但船體出現裂縫,油箱破裂,大量石油外洩。當局估計,多達二十一萬九千公升流入海中,在潮浪推波助瀾下,浮油沿著金門大橋流向南北,最遠甚至擴及港灣大橋以北約二十公里處,沿岸二十多處海灘關閉。據信這是一九八八年以來舊金山灣區最嚴重的洩油事件。

貨輪撞上橋墩當天,指引船隻離開的飛行員表示,事發當時,他立刻通知當局,並通報海上可看到石油溢出,但至少等了九十分鐘,才看到清理人員回應。

受雇於船公司參與清理工作的一家私人公司老闆說,由於洩油已經擴散,當局雖持續動員吸油機與人力清理洩油,但工作人員會發現努力根本是白費工夫。

15萬隻過冬野鴨 恐無棲身之所

生物學家特別關切舊金山灣的環境污染,最主要原因是舊金山海灣只有在金門大橋處有一個狹窄的出口,海浪會將漏油往南衝,導致魚群、鳥類和海獅聚集的保育沼澤地遭受污染。尤其每年十一月都會有十五萬隻野鴨從加拿大飛行兩千英里到溫暖的舊金山海岸過冬。

三峽大壩 苦難貧民二度迫遷

自由時報20071107 
中國長江三峽大壩工程持續推進,水庫水位不斷上升,今後十到十五年大壩地區居民還有四百萬人將移居他處,人數多達初建大壩時的三倍。(路透檔案照)

編譯陳泓達╱特譯

隨著中國長江三峽大壩工程持續推進,水庫水位不斷上升,迫使一百四十萬居民遠離家園,徙居他處,范中成(譯音)即為其中一員。去年,政府指示拆除他父母的故居,但那棟泥磚砌成的老房子在拆除過程中突然倒塌,數小時後,范中成和妻子獲救,年邁的雙親卻撒手人寰。

搬遷者 工作難找又沒補貼

范中成一家的坎坷命運並未就此終結。中國政府最近宣佈將再動員四百萬人遷出三峽庫區的沿江地帶和山區。范中成的現居位於舊宅後山,很不幸地又在這次遷置範圍以內。

據華爾街日報六日指出,耗資二百五十億美元的三峽大壩工程,原為保護長江沿岸免受經常性洪澇災害的痛苦,並藉豐沛水力發電,但如今這個全球最大的水壩卻對它本來希望協助的當地居民構成威脅。

自從二○○三年六月三峽工程進行首次截流以來,庫區部分岸線已多次潰堤。隨著工程推進形成綿延約六百四十四公里長的靜止水域,不斷上漲的水位迫使農民向高處尋找可耕種的土地,而那些地方本已聚集大量貧困人口,遷居人口不僅難以就業,也享受不到公共服務。此外,未經處理就流入水庫的污水和農用化學品也急遽增加。

民怨難題 恐影響政治穩定

中國十月間宣佈,今後十到十五年大壩地區居民還有四百萬人將移居他處,人數多達初建大壩時的三倍。北京如何因應這項挑戰,將嚴重影響當地環境生態和政治穩定。近一個世紀來,中國歷任統治者均夢想在長江建造一座大壩以制伏水患。但現在,中國政府對大壩的管理似乎令人生疑。

目前大壩水位已上升約一百五十七公尺,估計到二○○九年還將上升十九公尺。官員聲稱,大壩建成後形成的新江岸有六十%過於陡峭,無法耕作。批評人士警告,大壩附近主要大城市重慶的長江碼頭,十年內將因江水流速下降導致淤泥積聚而報廢。

目前,重慶西面一帶等大壩水域上游城市沿江地區已被污水帶包圍。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今春發表的報告指稱,由於大壩橫亙江面,上游污水無法比照以往模式被一路沖刷入海。進入庫區靜止水域的污水及其他污染物會倒流進支流,導致藻類暴增。由於水流中斷,長江盆地漁業作物將大幅減少。

分管三峽庫區經濟工作的重慶市副市長譚棲偉表示,保護三峽地區水質的最好辦法就是減少人口,加強環保。若干獲得政府資助的研究機構警告,三峽庫區的一千一百萬居民中有四百八十萬人無法生存。這個數據後來少了一半,但政府仍希望讓四百萬人遷至他處。

然而,已安置人員的不滿,可能會使新的安置計畫變得更為複雜。其中許多人都失去工作,也沒得到政府補貼。當地環保組織「重慶綠色志願者聯合會」會長吳登明便質疑,遷置一百萬人便遭遇如此多的問題,搬遷四百萬人,困難度可以想見。

2009年5月28日 星期四

宛如海嘯!印尼水庫潰堤 至少58 死

自由時報20090328
突遭如海嘯般的洪水侵襲,金通湖水壩下游住宅區只剩斷垣殘壁,屋頂全都被大水沖走。(路透)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印尼雅加達近郊一處有七十六年歷史的水壩二十七日凌晨因為豪雨潰堤,洪水夾帶著泥沙傾瀉而下有如海嘯來襲,淹水最深達六公尺,已知至少五十八人死亡,還有數十人失蹤,兩千人疏散。由於潰堤時大多數人都在睡覺,很多人根本連逃命的機會都沒有就淪為波臣。

淹水最高達6公尺

位於雅加達西南方二十公里巴通省當格浪區的金通湖水壩,在當地時間二十七日凌晨兩點潰堤,兩百萬立方公尺的滾滾洪水頓時如一堵水牆沖向下游,把水泥房屋沖垮,街道變成波濤洶湧的泥河,電線桿、汽車也被衝到數百公尺遠。衛生部防災中心表示,災難發生得太突然,大多數人都在睡覺,有人驚醒倉皇逃到屋頂求救,有的人根本來不及逃,中心主任帕卡亞說,「就像小海嘯」。

「醒來時水已經淹到鼻子」

一名驚險逃過一劫的十七歲學生說,大水沖進他們家,「我醒來時水已經淹到鼻子,我爬到屋頂脫困,聽到其他人在尖叫呼喊」;另一位居民費里德說,大約黎明時分,「我在家門前,看到有位鄰居正試圖去開車,但是水來得又快又急,沒有幾秒就很高了,當時約二.五公尺高。」

暴洪傾瀉四小時,有些地方水淹六公尺深,罹難者浮屍隨波漂流,搜救人員搭橡皮艇或在水中徒步搜救,官方表示已找到五十八名罹難者遺體,四百多間房屋被淹沒,隨著積水退去,預計死亡人數恐會增加至百人。印尼國營電力公司四座發電站也被淹沒,災區電力中斷。

76年老水庫 年久失修

儘管印尼雨季常引發水災和山崩,但這次潰堤除了豪雨,也與水壩維護不佳有關,二十七日潰堤的水壩建於一九三三年荷蘭殖民時期,屬於土壩,壩體高十六公尺,長兩百五十公尺。巴通省長喬席亞說:「這是座老水壩…,昨晚下大雨,水壩擋不住就崩了。」

前公共工程部官員哈托諾表示,水壩由於預算短缺疏於維護,四小時連續豪雨讓湖水滿溢淹過洩洪道,壩體承受不住因此決堤。他說「我們需要設法加強維護這些荷蘭時期的水壩和堤堰」,「否則未來還會有更多這種問題。」

總統尤德約諾趕往災區視察並慰問災民,政府承諾會提供受災民眾緊急援助,並修復水壩。

印尼水壩潰堤 58死

印尼首都雅加達附近的水壩廿七日突然潰堤,奪走數十條人命的滔滔洪流看起來怵目驚心。
(美聯社)
印尼首都雅加達附近一座水壩廿七日突然潰堤,已知五十八人死亡,五百戶民宅受損,生還者以「迷你海嘯」形容高達三公尺的浪頭,勾起當地人對2004年大海嘯的回憶,當時高達十六萬八千人喪命。

廿六日晚上的大雨造成雅加達西南方唐格朗地區的金通湖(Situ Gintung)大壩水位暴漲,兩百五十五公尺長的堤防在當地時間廿七日凌晨二時(台灣時間凌晨三時)突然崩潰,廣達廿公頃的集水區有如強制洩洪,大水湧入附近一個人口密集的住宅區,熟睡中的居民根本來不及逃命,有些地區積水高達六公尺。目前已知數十人失蹤,當局擔心他們凶多吉少。

印尼首都雅加達附近的水壩廿七日突然潰堤,洪水讓附近住宅區頓時成為斷垣殘壁。
(路透)
電視台播出一具具屍體隨著洪水在街頭巷尾四處漂流的慘狀。居民米努說:「我感覺置身在一場海嘯當中。」附近一所大學的禮堂變成臨時停屍間,許多渾身汙泥的倖存者急著指認陳列在地板上的屍體。

十七歲的學生古福隆逃過一劫,他的叔叔不幸喪命,另有三親戚失蹤。他表示:「當我驚醒時,水已經淹到鼻子!我拚命爬到屋頂,聽見四處傳來的尖叫與吶喊聲。」

包括印尼總統尤都約諾在內,官員普遍認為大雨可能是水壩潰堤的主因,洪水和土石流在雨季十分常見。不過四十九歲的居民蘇根認為這幾十年來水壩附近蓋了許多新房子,導致地質鬆軟,恐怕才是水壩潰堤的元凶。

【2009/03/28 聯合報】

美不適人居? 出現生態移民

「生態移民」過去多指因為環境生態改變被迫遷居的行為,但最近美國出現擔心居住環境遲早會因為全球暖化效應不適合人居,主動移民的例子。

華盛頓郵報報導,住在華府郊區的費爾,日前賣屋賣車、帶著老婆與兩位6歲的雙胞胎女兒,舉家移民到紐西蘭。費爾一家人過去從未去過紐西蘭,在那邊也無親無故,選上紐西蘭是費爾花了多年時間研究世界主要國家環境政策後的決定。

華盛頓郵報引述英國牛津大學環境學家邁爾斯指出,目前全世界約有2,500萬生態移民,孟加拉、菲律賓、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帶等地的環境改變,都造成數以百萬甚至千萬人離鄉背井。與我國有邦交的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面臨海平面不斷上升,數十年後即將淹沒全國的危機,總統湯安諾最近又呼籲國際社會幫助該國10萬國民遷居他處。

雖然生態移民多為面對環境劇變時不得不為之舉,但費爾的例子顯示,尚未遭遇環境變遷影響的人,已開始未雨綢繆。

現年38歲的費爾是電腦安全工程師,他表示,移民之路雖然艱辛,但續留美國更危險。他從幾年前就開始從環境政策、自然資源,以及免於區域衝突等角度研究哪一個國家在下一世紀適合人居,他的答案是紐西蘭。

費爾表示,他無法預測全球氣候會如何變化,當然也不知道紐西蘭未來會因為氣候變化變成什麼樣子,他只知道,100年內他女兒應該還會活在這世界上,他若是沒有女兒,他也不會在這時選擇移民。

費爾說,面對危機卻無動於衷才是不理性的行為,就算科學家對於全球暖化的預測,實現的機率微乎其微,但若一旦成真,將來如卡翠納颶風帶來的災難就會是常態而非特例;面對未來人口過多、環境惡化的世界,是現在就採取行動的人不理性,還是抱著船到橋頭自然直的人不理性?

【2009/03/02 聯合報】

2009年5月27日 星期三

圓潭大峽谷再不回填 地方將請求國賠

自由時報20081118
圓潭土地遭超挖案遲未回填,造成當地生態破壞嚴重,居民擬籌組自救會請求國賠。(記者黃佳琳攝)

〔記者黃佳琳、蔡清華╱旗山報導〕旗山鎮圓潭陸上採砂超挖案遲未解決,衍生當地交通和環境污染問題,縣議員林洪愛玉要求縣府儘速將超挖土方回填,否則地方將在近日內籌組自救會請求國賠。

縣府建設處表示,申請開採的石均公司,原本想申請阿公店水庫的淤泥回填,但事後各種外在因素陰錯陽差之下,沒有取得淤泥,接著公司向水資局申請望來溪的砂石,經丈量砂石量不足又告失敗,目前石均公司希望再申請阿公店溪周邊土石,正擬計畫申請環境差異評估。

「縣府再不出面解決,將發動大規模抗爭行動!」當地中正里里長郭舜明憤憤不平指出,當初開挖砂石時,居民擔心長年飲用的地下水源會遭到破壞,縣府也曾允諾會全額補助居民裝設自來水管線,但時隔多年,縣府承諾跳票,反而要求居民得支付4成的水費。

郭舜明說,目前500多戶里民,2成因完全抽不到地下水,只好自掏腰包裝設管線,另8成住戶只能在雨季時抽取地下水源使用,但每年一到冬天枯水期,常常得面臨無水可用的窘境,生活相當不便。

林洪愛玉指出,圓潭陸上採砂超挖案,是91年間縣府開放陸砂開採,砂石業者與台糖公司協議開採旗山鎮圓潭子段兩塊土地,並向縣府申請得到許可證後,從92年4月開採,93年8月結束。

近20甲的土地本來僅允許下挖10公尺深的土方,但砂石業者超挖近121公尺,造成圓潭地區出現「大峽谷」奇景,且超挖弊案發生後,縣府未將超挖的土方回填,百米深的大窟窿積水嚴重,影響當地環境衛生,郭舜明更擔心積水會滋生病媒蚊,造成旗山鎮爆發登革熱疫情。

環境資源部》葉匡時:引領國人觀念改變

未來環境資源部在行政院組織改造後,可能成為所有部會中業務最龐雜、責任最重大的部會,這反映出台灣環境資源問題嚴峻;環境資源部未來功能業務的調整將引領國人觀念的改變。

進行政府組織改造原因可從兩個角度來看,一是新興議題,二是時代進步。以流域管理分工問題而言,過去管理機關散布在不同部會,跨部會管理層級又不夠高;未來不同部會的流域管理、水利開發、水資源開發、保育保護等業務,將納入「環境資源部」統籌辦理,減少組織間的協調成本。

未來環境資源部下將設置「流域管理司」,以利對每條河川做政策統合規劃;希望立法院本會期能通過行政院組織法修正草案,至後續問題,會在擬定行政院二級機關組織法時一起考量。

「水」是環境資源部核心業務,水資源功能整合後,未來上游由「森林及自然保育署」管理,中游則由「水資源署」管理,水質監控部分,則由環境資源部的監測管考司監管。「用水」分為工業、農業、民生三部分,未來農業用水仍由農業部主管,但工業和民生用水則由環境資源部處理,下水道污水業務部分留在內政部,預定將成立「國土管理署」。

涉及地方政府管理的整合部分,馬總統的「3都15縣」某程度上有這概念,政府也很重視政策上跨域治理的問題。

國家公園目前屬營建署之四級機關,國家公園占國土面積8.5%,相較各國比例頗高,管理層級可考量提高。現在國家公園有許多管理法規,主管機關不同,未來透過組織改造,以走向世界級國家公園。目前規劃設「國家公園署」,其下設分署。非屬國家公園的林地,則由「森林及自然保育署」管理。

【2009/04/30 聯合晚報】

環境資源部》賀陳旦:堅持組織調整原動力

在台灣如果沒有921震災的提醒,政府組織改造將不會有整合水土林的環境資源部概念。因此未來組織審查時,在推動的說帖上,必須堅持組織調整的原創動力,921的神主牌一定要扛著。

台灣因921而了解水在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水的核心就是水源維護、水源補注。過去,上中下游管理整合困難,加上縣市以河為界,未來環境資源部的流域管理,和以河為界的縣市政府如何整合,需要適當彈性,包括跨域的彈性、跨域的授權。

環境資源部整合水土林,但水才是真正能訴求政府組織改造的正當性,因為水利用和防災,都在於水的保育,因此流域的整治管理關鍵,絕對不在加高堤防來鞏固防災,或有多少水量經過灌溉渠道、分配到哪裡,流域管理最大責任,在於水資源的維護。

防災與水資源保護是一體兩面,過去政府太容易以設施、也就是資本門來思考,認為設施才會創造內需,僱用人種樹、巡山,好像對經濟發展沒有幫助,但是,上游沒有好好管理,水沖下來力道就大,需要更多成本防災或賠償,因此有必要檢討,投入上游整治的經費夠不夠?如果將人多放一些到上游管理,我們會面臨不同局面。

現在國家公園常跨縣市管理,這些經驗、機制,也可在流域治理組織中參考。另一個值得考慮的是,若能把原住民文化當成重要資源,納入國家公園規劃方向,如讓原住民打獵兼巡山,這樣不只保育自然物種,輔導原住民就業,也維繫了原住民文化。

【2009/04/30 聯合晚報】

環境資源部》歐陽嶠暉:保育國土 好的起步

台灣缺乏天然資源,處於地震帶又多颱風等天然災害。因此擬藉環境與資源的整合,成立環境資源部保育國土,應該是一個正確起步。很期待環境資源部的成立,給國家帶來健全發展,並且能以環境立國,使國家邁向保育、共生、永續發展的目標。

台灣過去水土資源保護較為不足,河川上游林地未能充分保育,中游濫墾濫伐,人與山爭地、與水爭地。若河川上、中、下游之主管機關均容納在環境資源部,將有利於整合環境資源的保育工作,使土地與資源的利用,達到充分協調。

在環境資源部下設「流域管理司」,若能以流域管理委員會(或協調組織)運作,是否更容易建立協調機制,值得檢討。(因流域跨中央、地方、縣市及各目的事業機關等)。

在水資源開發不易之下,為充分發揮水資源的有效利用,農業用水之水權有隸屬環境資源部統籌調配的必要,充分發揮有限資源的效用,與環境資源的保育效果。但有關農田水利設施,則仍歸農政機關主政。

目前水利署推動的再生水,因營建署承擔提升汙水下水道普及率的壓力,沒辦法分心於水的再利用,也是一大問題,且因屬不同部會,其整合有待克服。

國家公園歸到環境資源部是進步的思考,因為國家公園本來就是為保護稀有地理環境、生物和敏感地區的保育為出發點,改由環境資源部整合,讓國家公園以保育為主、休閒為輔,才能充分保育珍貴資源。

【2009/04/30 聯合晚報】

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

潛水45年 蘇焉歷經墾丁珊瑚礁的變遷

50 年代的恆春,前往鵝鑾鼻的道路連車子都無法錯身,小小的漁港,海水30公尺內可見悠游魚群;70年代,核三廠完成,珊瑚逐漸白化,水下世界漸失光彩,墾丁陸上卻繁榮起來。

被稱為「台灣潛水教父」蘇焉潛水45年,歷經墾丁40多年來的珊瑚礁變遷。

蘇焉說,「5、60年代墾丁的珊瑚礁區相當完整,水質清澈,珊瑚生長茂盛,只要有機會一窺墾丁神秘美麗的水下景觀,無不被漫妙的水下世界深深吸引。」

但當時的潛水活動等於獵漁活動,蘇焉迷戀射魚,潛水時總是手持漁槍,鵝鑾鼻燈塔附近海域水流湍急,是大魚出沒的海域。

蘇焉說,「石斑、石鱸、(魚參)科魚類等,體長沒有4、50公分以上,不輕易扣板機,在北部我們看到一般常見體長30公分的鷹羽鯛科魚類,已經不屑看牠。」

同時,蘇焉說,2公尺以上的巨鯙是常見的,還有龍王鯛的蹤跡,鯊魚也偶而出現,「自從鯊魚被我們這群殺手看到後,每個人的獵槍開始轉向鯊魚身上,一味追求虛榮而愚蠢的獵鯊英雄頭銜,唐冠螺、大柚子尺寸的夜光螺或法螺也是偶會撿到的獵物。」

70年代開始,蘇焉有感於獵魚不是潛水活動的唯一,「不能只是滿足我們內心原始的野性,水中是我們活動的空間,應該去親近這些水中的主人們,而捕獵只會讓牠們離我們越遠。」

於是,他放下漁槍,重拾水中相機,自然的放下步調留意各種奇特小生物與美景。

然而此時,核三廠已興建完成,陸岸的拓墾、無限制的濫捕,蘇焉發現,海中有些物種漸漸消失或難得一見,「俗名彩帶的管鼻鯙、梅花參、鉛筆海膽、饅頭海星、鯊魚、海豚、海龜也不見了。」

蘇焉無奈地說,珊瑚礁開始白化,年年趨於嚴重,魚類小形化,水的能見度也不再那麼清澈,「在水下世界漸漸失去光彩時,墾丁終於繁華起來了。」

民眾沒有保育的觀念,也耗損水中生物,蘇焉表示,每當他潛水帶一些不常見的生物上岸時,就會有遊客問,可以吃嗎?好不好吃?「搞不懂台灣人是老饕,還是餓怕了?」

民國73年,蘇焉在萬里桐海域發現一大片的清潔蝦牆,他的學生以清潔蝦當研究論文,蘇焉和學生每個月都去探訪,但後來發現,清潔蝦越變越少,原來被抓去當觀賞水族,蘇焉說,這個學生畢業的同時,蝦牆的族群也完全消失了。

約在75年,蘇焉與潛友在山海里附近發現一塊獨立礁石,整塊礁石滿佈石珊瑚、軟珊瑚、海鞭、海葵、海綿等生物,礁石上方罩滿了珊瑚礁魚類,有一面佈滿了各種清潔蝦,四週的砂底可看到不勝枚舉的魚類,蘇焉多次介紹學者前往,學者都對這個潛水點稱讚不已。

但1年後,蘇焉卻發現,此礁的繁盛生態景觀每下愈況,82年,蘇焉在此處潛水,發現了毒魚行為,隨即報警,警方卻說,「要抓到現行犯才可以。」

蘇焉說,獨立礁就這樣一年年的暗淡下來,雖然還有一些魚群令一些新進一代的潛水者興奮不已,「但在我的心裡只有默默的哀悼一次次漸行凋零離我遠去的美景。」

83年左右,大量的遊客湧入墾丁,浮潛活動蓬勃發展,蘇焉表示,墾丁的珊瑚礁岸,在浮潛客深度可及處全無倖免地遭夷平,隨著遊客增加的垃圾量、船隻油污量及錨鍊對海底的拉撞、陸上開發沖進海裡的泥沙等,都帶給墾丁珊瑚礁災禍。

台灣雖是海島,但蘇焉卻認為人民卻沒有海洋觀念,也誠如他所說,台灣人民是在解嚴後開始親近海,這是個學習過程,因此,從現在開始,大家應該一步步學習如何親近海洋和愛海洋的課題。

【2009/04/17 中央社】

農委會接管 打造七股黑琵濕地保育世界重鎮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明起接管全球最大黑琵保育地--七股黑面琵鷺保育研究中心,計劃打造為黑面琵鷺及濕地保育研究的世界級研究重鎮,預定11月上旬召開國際研討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明起接管全球最大、由台南縣府於2005年設置的黑琵保育地「黑面琵鷺保育管理及研究中心」,接管後將先設置「七股研究中心籌備處」,以推動成為世界級研究重鎮。

特生中心副研究員薛美莉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表示,濕地是地球上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之一,具有防洪、調節地下水、淨水、漁獲、遊憩及提供眾多野生動植物棲息功能。

她指出,台灣四面環海、加上位處亞洲東緣,為候鳥遷移必經之途,許多沿海濕地已列名國際重要濕地,七股「黑面琵鷺保育管理及研究中心」已是全球最大黑面琵鷺保育地。

她表示,未來特生中心組織將調整為「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除原有的低、中、高海拔研究中心外,再設置「七股研究中心」,研究範圍從沿海濕地到各海拔生態系皆有,完整進行台灣地區長期生態研究。

特生中心主任湯曉虞也承諾,將與國內外所有關心濕地保育與候鳥保護的專家學界攜手合作,打造七股成為黑面琵鷺及濕地保育研究的世界級研究重鎮。

薛美莉表示,特生中心除向農委會爭取營運預算中,因為此濕地除是黑琵保育地,還有孕育100多種魚類的潟湖生態,特生中心已規劃善用「七股研究中心」推動3大工作,分別是進行「基礎生物調查」、「教育推廣」及「劣化棲地復育」。

她並說,特生中心已規劃在11月10日左右,召開「七股研究中心」首場國際研討會,除向國科會申請預算補助;因濕地研究涉及海岸線與國土規劃業務,內政部營建署也將與會、贊助經費;另東海大學環工系教授陳炳煌及中華鳥會都將共襄盛舉。

國際方面,她說,已與美國、澳洲、香港、日本及法國研究機構與研究專家聯繫中。

 該場國際會議探討重點計有3大面向,首先是探討黑琵等國際認定瀕危候鳥現況研討;其次是小型候鳥育放,因其遷徙全球,相關生態與大自然生態息息相關;第三是研議環境棲地變遷,此議題開放討論,內容廣及海平面上升、海岸線變遷等。

【2009/04/17 中央社】

濕地研究新據點 特生中心將設七股研究中心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18日起接管原由台南縣府經管的「黑面琵鷺保育研究中心」,中心主任湯曉虞今天表示,將努力打造七股成為黑面琵鷺及濕地保育的世界級研究重鎮。

湯曉虞表示,黑面琵鷺保育研究中心原為台南縣政府爭取林務局經費補助而設置,2005年11月成立後,一直在黑面琵鷺的保育與教育推廣上扮演重要角色。

他說,台南縣政府有感於研究及管理人力不足,且需仰賴研究單位與專家人力的投注,也肯定特有生物中心在野生動物保育及調查研究上所累積的經驗,因此指名將黑面琵鷺保育研究中心移交給特有生物中心接管。

湯曉虞指出,未來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組織將調整為「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除原有的低、中、高海拔研究中心外,將再設置七股研究中心。

濕地是地球上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之一,具有防洪、調節地下水、淨水、漁獲、遊憩及提供眾多野生動植物棲息的功能,台灣四面環海加上位處亞洲東緣,為候鳥遷移必經之途,七股因黑面琵鷺而舉世聞名。

湯曉虞表示,接管黑面琵鷺保育研究中心的心情既期待又深感責任重大,特有生物中心承諾將與國內外所有關心濕地保育與候鳥保護的專家學界攜手合作,一同為打造七股成為黑面琵鷺及濕地保育研究的世界級研究重鎮而努力。

【2009/04/16 中央社】

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

綠能外銷 高汙染當代價?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於二月提出全球綠色新政報告,呼籲各國政府在重振經濟的同時,不應忽略其他同樣迫在眉睫的議題;氣候變遷、能源短缺所造成的後果,對各國經濟發展也有嚴重影響。各國唯有在刺激全球經濟復甦政策施行的同時,納入綠色新政概念,全球經濟回復穩定,環境也能永續發展。

上周行政院提出「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然而該方案對於如何提高綠色能源發電所占比例,以及仿效歐美等國從市場端提高誘因部分卻著墨不多,這是發展綠能產業能否成功的關鍵。

發展綠能產業不應只是商品代工或把產品外銷到他國(如太陽能電池產品百分之九十八外銷),這樣將導致台灣拚命用高汙染的電力生產綠能設備出口到國外安裝,卻沒有在本國境內興建或使用這些設備,其實是加速台灣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且缺乏國內積極鼓勵綠能的發展,將使台灣綠能產業高度依賴外國政府的補助,不僅風險過高影響民間投資意願,也會扼殺台灣發展自有品牌,進軍全球的契機。

為因應氣候變遷與能源短缺的嚴峻考驗,勢必得改變傳統的能源政策與產業結構。因此,如何有效發展再生能源、扶植國內綠能產業應視為攸關國家生存發展的重大戰略目標,積極反映在政府預算編列與施政的優先順序上,有別於一般的公共政策。立基於IT產業的深厚基礎以及優秀的人力資源,台灣深具發展綠能產業的優勢,此時政府更應該提供明確的再生能源政策,才能創造雙贏的成果,同時達成「產業旭生」與「低碳家園」的願景。

【2009/04/30 聯合報】

2009年5月7日 星期四

貓纜又出包 塔柱T15「吸管插瓶中」

民進黨市議員徐佳青指出,繼T16塔柱發生地基掏空後,T15塔柱也有地基掏空現象。
照片/徐佳青提供

貓纜停駛半年,這兩天下雨,北市木柵棲霞山莊和政大御花園住戶,又發現一支「有問題」的塔柱T15。台北市議員徐佳青與住戶上午對外說明,T15基樁挖掘深度不夠、偷工減料,就像「吸管插在保特瓶中」,是草菅人命的豆腐渣工程。

繼T16塔柱發生土石流與基座環襯外露後,當地住戶發現在棲霞山莊上方70公尺,距T16塔柱287公尺遠的T15,也有同樣疑似施工不當、偷工減料的情形,對下方450戶住戶的生命財產有嚴重威脅。

棲霞山莊主委官金榮表示,下了兩天雨,土石明顯滑動,他和不少住戶都擔心了兩晚,不敢安心睡覺。他說,貓纜塔柱既然有這麼多問題,「該移就移、該停駛就停駛」,市府不該鴕鳥心態,粉飾太平。

到場的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聯合會法規主委陳德耀指出,按照施工圖,T15挖掘深度應為21米,但只挖了19米,上面的基座「懸」在空中,鋪蓋的是含有大量垃圾的廢土,根本是偷工減料。

營造工程師王偉民表示,包覆T15鋼環襯的混凝土僅有1.5%,無法保護鋼環襯,更別指望鋼環襯結合鋼筋與混凝土提供結構強度,「非常離譜!」

他舉例說,基樁挖掘深度不夠,鋼環襯又無混凝土固定和保護,就像「吸管插在保特瓶中」,上面再建造基座,基座上設置塔柱,懸吊鋼纜吊掛纜車,當然會搖搖晃晃,也能想像出乘客搭乘時是多麼地危險。

徐佳青怒稱,她昨天實地會勘,基椿表土一撥就開,基座鋼筋外露鏽蝕,簡直令人不敢置信。她指出,台北市府口口聲聲稱貓纜25個基座都沒有問題,但繼T16之後,才半年又多了一個有問題的T15,市府說謊,違法失職。

【2009/04/21 聯合晚報】

2009年5月6日 星期三

環團轟北市大巨蛋環評違法

荒野保護協會、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綠黨等環保團體,上午前往高等行政法院,控告台北市政府涉嫌違法通過「台北文化體育園區整體規劃案」 (大巨蛋開發案)的環評,對台北市政府環保局、環保署提起公民訴訟。

環保團體表示,大巨蛋92年通過的環評審查結論,是無效的行政處分,環保團體強力主張大巨蛋開發案,應由環保署進行環評審查。在環評審查未通過前,不得在園區實施任何開發行為。

受理遞狀訴訟的法律扶助基金會律師林三加表示,大巨蛋案屬於中央層級的開發案,依環評法第2條及環評法施行細則第12條規定,皆應由環保署進行環評審查,但台北市政府卻自辦環評,已嚴重違背事務管轄權責。林三加並指控台北市政府自辦環評有「球員兼裁判」之嫌,因為市府環保、都發、等局處首長都是開發案的籌建委員,卻都參與環評審查。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代表蔡雅瀅律師表示,大巨蛋開發案規畫之初,市府即惡性規避環評,容許投標廠商在得標後,再變更開發量體,違背正當法律程序。且市府在環評審查過程中,將建物及樹移除,變更為非開發案的開發行為內容,也違反行政法的原理原則。

針對環團的指控,環保署表示,大巨蛋屬於台北市的開發案,因此由市府自辦環評。對於環團以「公民訴訟書面告知函」請求確認大巨蛋環評無效,環保署已將文轉台北市政府受理,開發案與環保署無關。

【2009/04/16 聯合晚報】

生態志工 聽內在鼓聲 牙醫組荒野大軍

  • 2009-05-02 中國時報 【黃哲斌、何榮幸、高有智╱專訪】

     他是一位非典型醫,拒絕月薪七、八十萬的挖角誘惑,堅持「錢夠用就好」;這位醫刻意採取約診制,每周平均只看診二十三小時,卻花另外二十三小時擔任志工。他用童子軍的義務服務精神實現成人的夢想,努力影響周遭所有人成為志工,不靠政治或宗教力量,創建一支上萬人的生態志工大軍。

     五十年次的李偉文,或許是台灣最窮的開業牙醫,卻是精神上最富有的生態志工。他在一九九五年與知名生態攝影家徐仁修等人共同成立的「荒野保護協會」,已是台灣最大、最具影響力的環保團體,參與會員超過一萬人,目前仍有六千多位活躍志工。

     菁英反思回饋 凝聚讀書會員

     李偉文的人生上半場,擁有世俗眼中「社會菁英」的標準配備,中山醫學大學牙醫系畢業,住在台北市民生社區,有一個幸福家庭。然而,某種內心的不滿足,讓他與十幾位社區友人成立讀書會,每周交換彼此的專業故事。

     四、五年後,這個涵蓋金融業、醫生、律師、建築師的讀書社群,擴大到兩百個家庭,他們除了每個月舉辦露營、旅行,開始思考如何回饋社會。就在此時,徐仁修加入他們,分享自己每年在台灣旅行工作,以鏡頭目睹自然環境遭快速破壞的實例,同時帶著這群人到野外實地考察。於是,他們決定成立荒野,矢志保護台灣的野外生態環境。

     荒野創立之初,就有四百多名會員,其中包括二十幾名墾丁國家公園自然解說員,徐仁修擔任第一屆理事長,負責宣傳理念;「資深童子軍」李偉文是秘書長,主攻組織運作。

     荒野的理念雖然簡單,作法卻無法輕鬆寫意。他們發展出幾個策略,包括透過購買、認養、捐贈等方式,取得野地的管理權,避免遭到開發破壞;或是監督政府的環保政策、水土保育、國家公園管理等等,最重要的是,讓大眾體會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與急迫。

     大量吸收志工 建立人情連結

     然而,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資源。一開始,李偉文就意識到,環保團體不能只靠理念吸引人,必須有效動員、發展組織,他說:「華人社會只靠理念是不夠的,更重要是建立朋友的『人情連結』。」

     於是,李偉文的志工生涯很另類,他與其他創始會員的首要功課,就是「帶著新會員到處去玩」,透過實地的野外訪查探勘,讓大家親身體認台灣自然生態的美好,並親眼目睹開發破壞的威脅。至於李偉文最大的挑戰,就是讓每一位接觸荒野的人,「統統變成志工」,就連早期接受媒體訪談,李偉文都期許採訪結束後,能讓媒體記者心甘情願掏出兩千元入會。

     李偉文的理論是:「理智上說服別人,並無法讓對方從生活中轉變;只有讓對方變成荒野志工,承諾開始影響周遭友人,他才會開始改變自己的實際生活。」所以,李偉文大量吸納、訓練不同專長的志工。

     例如,知名作家陳若曦起心動念加入荒野,原本想在住處附近的大安森林公園擔任解說員,後來她笑稱自己年紀大了,常記不住解說內容,於是李偉文改請她扮演推廣荒野理念的重要角色。

     學童子軍精神 自願認養工作

     二○○一年,李偉文從徐仁修手中接下理事長,荒野也發展成六、七千名會員的龐大組織。十二歲參加童軍、大學畢業就獲頒「木章」的李偉文,強調他只把童子軍「自願承諾、義務服務」的精神帶進荒野,所有工作都是自願認養,所有勞力時間絕不收酬勞,「一切不勉強,反而不會給大家壓力。」李偉文說。

     荒野的力量,不只量化在志工會員的數字上,更展現在他們深入各行業、各年齡層的滲透性;尤其他們的「炫蜂團」,每年帶著小朋友到郊外玩耍、參與營隊,一方面讓生態保育的觀念向下紮根,另一方面讓更多父母因而接觸荒野、信任荒野。

     部分環保團體質疑,荒野並未積極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努力改變政策、阻擋不合理的公共工程。李偉文對此強調,荒野希望透過各種參與的力量,「在政策成形之前,就有動員改變的空間」,而不是在政策定案後再耗費大量時間心力去企圖翻案。

     追求智慧慈悲 貼近生命核心

     如今,李偉文已卸下重擔,擔任荒野榮譽理事長。十幾年的志工生涯,讓他推卻大學學長的挖角邀約,「保證每月收入七、八十萬」;但他總不明瞭,他的同儕們「每天花十幾個小時,整天關在一公尺見方的診療間,視野只專注在零點一公分的患部裡」,即使賺了大把鈔票,也只能不斷換車換房、蒐購古董,精神生活卻很空虛。

     李偉文早就搬離民生社區、搬到更接近自然的新店花園新城,並確信賺錢不是他的生命核心,「智慧」及「慈悲」才是,為了追求前者,李偉文每天必定大量閱讀;至於後者,荒野就是他回應自己的答案。最近,他更試圖結合兩者,以《傾聽自己的鼓聲》一書,反芻他對生態環境、生活教育與生命姿態的思考。

     「要能傾聽自己心靈內在之聲,有信心依照自己的鼓聲前進」,這位非典型牙醫,在牙醫診所之外發出的鼓聲,已經被所有關心台灣生態環境的人聽見。

環保志工轉型 各行業站出來

  • 2009-05-02 中國時報 【何榮幸、黃哲斌、高有智╱專題報導】

     台灣環保運動近年逐漸由啟蒙意識轉型為生態維護,除了李偉文以醫生身分打造「荒野傳奇」,各行各業人士紛紛投入生態志工行列,已成為台灣NGO(非政府組織)、NPO(非營利組織)領域極受矚目的新興力量。

     早期台灣環保志工主要致力於教育推廣、資源回收等方向。例如徐慎恕(已改名謝百合)、陳來紅等人在一九八九年創立「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開啟家庭主婦關心環境政策、環保教育推廣的先聲。其後同一群核心幹部再接再勵創設「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在生活消費中落實環保主張與合作原則。

     慈濟基金會則在證嚴上人號召下,從一九九○年起致力於環保人文志業。慈濟在一九九二年與金車教育基金會合辦「預約人間淨土環保綠化活動」,一九九四年起宣導使用環保餐具,並陸續在各地設立環保站進行資源回收,大專院校的慈青社則在校園內推廣資源回收與垃圾分類。

     慈濟志工們人手一副環保餐具、進行資源回收,已成為台灣環保志工們深入各角落工作時的重要景觀。

     近年生態志工風潮興起後,則在生態解說、環境守護等方面著力甚深。例如台大動物系教授周蓮香等人從一九九七年起催生的中華鯨豚協會,以及作家廖鴻基等人在一九九八年成立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都長期培育解說員,致力於海洋生態觀察、鯨豚調查記錄、海上解說導覽、舉辦親子營隊,成為台灣海洋志工的重要基地。

     各地社區大學近年則在環境守護層面扮演重要角色,台南社大與北部淡水河流域沿線社大的志工,對於生態保育工作皆不遺餘力,社大系統逐漸成為各地環境守護的據點。

     值得注意的是,二○○○年「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誕生後,透過每日發行的電子報廣泛、深入報導環境議題,如今已成為環保團體互通聲息、訊息託播的重要管道,也讓外界更加了解台灣生態志工的各類努力方向。

公民RSS-度假兼保育 全球正夯

  • 2009-05-02 中國時報 【何榮幸、黃哲斌、高有智╱專題報導】

     國際環保團體近年興起「環保志工假期」風潮,除了鼓勵人們參與生態志工,更將學習環境與度假樂趣結合,成為頗具吸引力的環保實踐方式:

     ●美國「地球觀察」組織志工假期

     一九七二年成立的美國「地球觀察」組織(Earth Watch Institute),每年支持或引介一百多項生態志工研究計劃,亦稱為「志工假期」(Volunteer Vacations)。例如研究北極圈氣候變化、哥斯大黎加雨林毛毛蟲研究、修復蒙大拿野生區小徑、探索科羅拉多小徑間岩石群、探索深海珊瑚礁、協助納密比亞印度豹保育區工作、參與有機農場全球契機(WWOOOF)計劃等,每項收取不同費用。至今已有超過六萬五千人次參加,貢獻了一千萬個工作小時。

     ●澳洲環保志工計劃(CVA)

     該計劃是由一九八二年成立的澳洲最大環保團體Conservation Volunteers Australia主辦,每年提供全球熱愛自然、喜好野外活動的人士,到澳洲各地參與各項環保計畫。每年吸引上千國際生態志工參加,志工在實踐環境保育工作、交流各國環保經驗的同時,更藉此開拓國際視野、結交各國朋友,在澳洲自然風光中度過有意義的假期。

     ●英國保育志工基金會(BTCV)

     以推動國民信託、保育志工著稱的BTCV,每年在全球各地提供生態志工假期活動,多數集中在英國和部分歐洲國家,例如維護英格蘭古老森林、維護德國濕地、在保加利亞黑海建立鳥巢等。這些志工假期與典型的歐洲度假活動截然不同,但被認為是令人難以忘懷的環保體驗。

     ●太空船地球號(ETS)

     曾赴西非獅子山及阿富汗等地進行緊急醫療援助的日本醫生山本敏晴,在二○○四年創立「太空船地球號」(Earth the Spaceship),堅持「真正有意義的國際援助」,以達到「永續發展的地球」理想。該組織邀請全球四十七國的小朋友,畫出「對自己最重要的事」,其中呼籲世人重視全球暖化危機的《日漸沈沒的樂園─吐瓦魯》一書備受矚目,台灣已出版該書中譯本。

官員掩護濫伐 泰安林區光禿禿

  • 2009-04-24 中國時報 【陳慶居╱苗栗報導】

     苗栗檢調廿三日發動搜索及約談行動,追查縣府原住民族行政處涉嫌偽造公文,同意業者在泰安林區以皆伐方式濫墾、濫伐,圖利業者逾七千萬。原民處謝姓科員、游姓臨時人員和傅姓業者,晚間被依圖利、偽造文書等罪嫌移由檢察官漏夜複訊。三人都否認涉及不法。

     苗栗地檢署主任檢察官絲漢德表示,檢察官黃彥琿昨天指揮苗栗縣調站兵分四路搜索原住民族行政處辦公室、謝姓科員與傅姓業者住處,查扣相關公文與資料;另約談三名涉案人與五名證人。

     據了解,傅姓業者承租泰安鄉荻岡段一、三號兩筆林地,面積十.七七公頃,縣府去年五月核准疏伐近三公頃杉木為期半年。但謝姓科員事後涉嫌協助業者申請皆伐,過程中提具偽造公文資料,讓業者據以聲稱合法砍伐林木。

     由於皆伐方式全面砍伐杉木、牛樟及梢楠等林木,林區一片光禿,遊客相繼檢舉,有關單位也透過空照圖發現有異,縣府八、九月召集主管單位實地會勘,但謝姓科員仍出具偽造會勘紀錄聲稱業者合法申請。檢調懷疑謝隻手遮天,圖利業者。

     縣府官員去年十一月十四日前往現場履勘,縣長劉政鴻勒令全面停伐並指示徹查不法,不過為時已晚。檢調初估,每公頃林地有三千株林木,樹齡都在三、四十年之間,每株價值近五千元,原民處承辦人至少圖利業者七千多萬非法利益。

     謝、游、傅三人皆否認涉及不法,指伐木是經合法申請,但檢調掌握明確圖利事證,至於有無牽涉行、收賄或更高層官員涉案?還待進一步釐清。

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

加拿大面臨水災威脅 拉起防洪閘門

  • 2009-04-09 新聞速報 【中廣新聞╱謝佐人】

    美加邊界的「紅河」水位高漲,一路北上流進加拿大「溫尼伯湖」,加拿大面臨洪水威脅,嚴陣以待,有關當局已經拉起「溫尼伯」洪水閘門,以引導大量河水流入「溫尼伯」四周水道。加拿大緊急事務部門官員預料,「紅河」最大洪峰這星期將達六公尺高,未來一、兩個星期將直接衝擊「溫尼伯」地區。

    雖然這股洪峰不如侵襲美國「北達科他州」的13公尺高,但是「溫尼伯」所在的「曼尼托巴省」南部大片平原已遭洪水沖刷,三分之二的農地都已成水鄉澤國。過去幾星期,加拿大當局為疏減洪災,已加緊清理河道,疏通壅塞在河中的浮冰,不過,隨著大量河水流入,冰塊會加速溶解,水位也將進一步增高。

    目前沿河地區居民已經完成鞏固堤防及堆沙包的措施,預計第一波洪峰會在(當地時間星期四)稍晚抵達。加拿大「曼尼托巴省」自從1997年慘遭洪水重創之後,已經斥資七億九千多萬加幣,約合新台幣214億多元,加強各項防洪措施。

加拿大200棟民房因洪水受災

  • 2009-04-14 新聞速報 【中廣新聞╱謝佐人】

    加拿大中部「紅河」水位高漲,夾帶大量冰塊,氾濫成災,造成沿岸兩百多棟房屋民宅受災。

    當地官員表示,遭水災侵襲的房屋有的全毀,有的只是地下室淹水,受災程度不一。受災慘重的「聖克里門斯」市長視察災區後表示,還有不少房屋水淹達1.1 公尺深。

    過去幾星期,救災人員不停地與暴漲的河水奮戰,除了在堤防堆沙包外,還使用破冰機擊碎河中冰塊,以加速河水流動。不過,所有的防洪措施因為週日一股突如其來的洪峰而全部破功。河中大量冰塊推擠,導致河水淹過提防,氾濫成災,一百多戶人家緊急撤離,不少民眾被迫爬上住家屋頂,60人受困後獲救。

    「紅河」所在的「曼尼托巴省」政府已承諾要提供災民財務援助。加拿大總理「哈柏」今天也將前往災區視察。

    流經美加兩國的「紅河」上個月底在美國邊界的「北達科他州」就已經造成嚴重水患,最近,「北達科他州」大雨不停,使得河水水位高漲,導致下游河段嚴重氾濫。「曼尼托巴省」南部大片平原因此水淹成湖,還有多條公路也因淹水而關閉,其中包括一條連接美加兩國的高速公路。

加拿大曼尼托巴省紅河氾濫 數百房屋毀損

  • 2009-04-14 新聞速報 【中央社】

     加拿大曼尼托巴省會溫尼伯北方近聖克里門斯鎮的一段紅河,由於河水氾濫,已有上百間房屋毀壞,無法再居住。

     加拿大新聞社(Canadian Press)今天報導指出,近聖克里門斯(St. Clements)一段的紅河(RedRiver ),由於水位暴漲,加上高達三公尺的冰塊堵塞河道,致使洪水溢出河岸,淹沒附近家園。

     聖克里門斯鎮長史傳(Steve Strang)表示,目前有些房屋仍淹沒在4英尺高的水中,其中有些房屋可能無法再居住。

     史傳表示,有關單位目前正在對洪水危害進行評估,若可能,仍會准許民眾回家搶救一些貴重物品。

     防洪人員過去幾周來,已用盡一切辦法防止洪水氾濫。他們曾使用破冰機,擊碎冰塊,使水道暢通。亦在河岸堆高沙包,築堤防,但仍無法阻止洪水潰堤而出。

     上周末,一塊巨大的冰塊堵塞了河道,使得紅河在溫尼伯湖(Lake Winnepeg)南20公里處即潰決。紅河最終注入溫尼伯湖。

     洪水決堤後,100多戶人家必須疏散,60多人必須靠救援才能逃離。有些人甚至爬到屋頂等待救援。

     史傳表示,這是該地區長久以來最慘的一次水患,人們都猝不及防。

     曼尼托巴(Manitoba)省政府已表示,會提供災戶財務援助。政府間事務廳長(IntergovernmentalAffairs Minister )艾希頓(Steve Ashton)表示,這實在是一個極獨特且具挑戰性的時刻。

     曼尼托巴省人民,對每年春季遭遇水患已習以為常,但今年水患可能是過去數十年來最嚴重的一次。這導因於三項因素。

     首先,去年11月因豪雨,土壤尚未結凍,便被雨水浸透,使得冬天的雪融化後,無法被土壤立即吸收。其次,美國北達科他州(North Dakota)冬天的大雪化成水後,流進紅河,使紅河水位不斷上升。第三,冬天嚴寒的天氣,在紅河中結成厚厚的冰塊,入春後氣溫始終在零下,使得冰塊融解速度緩慢,堵塞河道。

     曼尼托巴省洪災何時才會過去,目前尚不清楚。美國北達科他州最近才下過大雨,洪峰預計本月下旬才會抵達曼尼托巴。980413

三峽大壩工程 中國擬再遷400萬人

自由時報20071013
中國當局有鑒於三峽大壩的潛在環境危險,將再遷移四百萬人民。圖為重慶市開縣民眾十二日忙著搬運家當,他們將因三峽大壩工程而遷居他處。(路透)

15年內強制遷移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美國華爾街日報十二日大幅報導,中國當局鑒於三峽大壩的潛在「環境災難」,將於未來十至十五年再強制遷徙大壩周邊四百萬人民。為了興建這座全球最大的發電水壩,迄今已有一百四十萬人被迫遷離家園。

官方坦承潛在危機

華爾街日報引述新華社指出,中國國務院上月二十日批准這項人口遷徙計畫,三峽大壩庫區長達六百四十公里,四百萬名居住庫區附近的人民將被「鼓勵」遷移。

不到一個月前,中國官員才在一場相關會議上首度公開承認三峽大壩面臨土石流、土壤侵蝕與污染等「潛在危險」,並警告「若不及時預防治理,恐釀大禍」。

土石流、湧浪 毀村噬地

重慶是受大壩工程衝擊最大的城市,重慶市副市長余遠牧表示,人口重加安置是保護壩區生態的必要措施,大壩區域的生態環境脆弱,無力承擔大規模的都市化與人口過多等問題,目前大壩重慶段沿岸已有九十一處坍塌。此外,湖北省秭歸縣廟河村則因面臨嚴重的土石流威脅,村民已被迫遠離家園。

中國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汪嘯風在前述會議中曾指出,庫區周邊的土石流產生了高五十公尺的湧浪,巨浪沖撞堤岸,造成可觀破壞。

媒體著墨 暗批江澤民

五年一次的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十七大)將於下週召開,華爾街日報報導,部分觀察家認為,中國官方媒體在十七大前夕著墨三峽大壩問題,恐含有深層的權力爭逐因素,大壩工程與前領導人江澤民有密切關係,然而現今的領導階層,包括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都對三峽大壩保持距離。

該計畫因迫使數以萬計人民遷居、淹沒重要歷史遺跡與重塑長江流域,在推展之初就面臨反彈聲浪,然而這些抨擊之聲都遭到壓制,一九九三年全國人大會議中,三分之一的代表對大壩計畫投下反對與棄權票,展現罕見的異議。

一九九四年大壩工程開工,至去年主體工程完成並開始蓄水後,一連串問題也浮現,包括更為頻仍的土石流、日益嚴重的水污染,以及欠缺土地安置遷離人口等。

看問題╱土石流、水污染 當初沒料到?

20071013自由時報編譯魏國金╱特譯

美國華爾街日報八月底的「三峽大壩之憂」一文,深度頗析工程壯闊的三峽大壩正面臨的自然環境與人為污染的嚴峻挑戰。三峽大壩終究會成為中國人最引以為傲的建築奇蹟,抑或是揮之不去的浩劫夢魘,著實令人憂心。

報導直指,三峽大壩計畫正面臨土石流與水污染等始料未及的問題。大壩主體工程完工才一年,然而,截水量的龐大重力已使陡峭的長江河岸多處受到侵蝕,加上水位波動頻繁,引發一連串的土石流災害,進而使大壩周邊的地質結構受到破壞。

華爾街日報以湖北省秭歸縣的廟河村為例,距離大壩上游十六公里的廟河村,在五月雨季水庫水位上升之際,短短五天中發生了四次「滑坡體蠕動變形」事件,民宅因地面挪移而龜裂,數百村民被迫倉皇搬遷。官員擔心,若整片山坡坍塌入水,不僅居民身家不保,長江水道運輸也必受重大衝擊。

泥沙淤積 不定時炸彈

此外,大壩阻擋了淤泥向下游堆積,致使上海等地區的長江入海口收縮,海洋的鹹水因而倒灌入內陸。

泥沙淤積是大壩興建時最令人憂心的問題,長江每年會將五億立方米的淤沙帶入三峽,若無法排出,大壩恐坍塌,雖然工程師在壩體底部興建二十三道閘門,使沉沙得以在洪汛期被沖走,然而,有專家認為淤沙沉積速度加快,最後大壩恐無法承受洪峰。

沉沙無法正常流入中、下游地區也對水質產生影響。由於水中沉沙減少,使得陽光可以照到水中更深之處,加上大量未處理的有機污水排入長江,嚴重的優養化使藻類增生,污染水質。

湖南鼠患 水位波動肇禍

不僅如此,即使是大壩庫區也因工業與家庭污水的排入而有藻類生長氾濫的趨勢。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前局長、環境學家翁立達表示,水庫水質惡化是他最苦惱的問題,目前水體的氮、磷含量較十年前上升了十倍。

庫區所在的重慶市與湖北官員指出,三峽大壩蓄水後,支流水質惡化,部分出現藻類異常繁殖的水華現象,而且發生範圍、持續的時間與發生頻率明顯增加,致使數萬人的飲用水受影響。

水庫水位的波動也會影響環境,今年湖南省農民遭遇罕見的鼠災即被認為是大壩水位波動,水淹數百萬田鼠巢穴所致。

2009年3月30日 星期一

PVC不愁沒有安全替代品

  • 2009-03-06 中國時報 【謝和霖】

     日前環保團體召開記者會,指出三號塑膠PVC的危害,並呼籲政府全面禁用PVC於食品包裝材料與醫療用品、禁止PVC進入焚化爐及汰換PVC水管。環保署隨後也以新聞稿回應,略以:一、因食品容器與醫療用品涉及衛生署主管法規,宜由衛生署評估。二、PVC等多項塑膠製品,多年來已有回收體系,已有效減少其進入垃圾焚化廠之數量。三、環署已採行多項措施,包括針對PVC容器收取較高的回收清除處理費,以經濟誘因引導業者減少PVC之使用。

     針對環保署說法,我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在市場上,除了看到PVC用於食品包裝外,也看到許多其他較PVC安全的材質用於食品包裝。比如食品容器,PVC實屬少量,大多為PP、PE與PET;又如蛋盒,除PVC外,亦有紙盒存在,PP與PS也都可以製成類似產品,而且盛裝雞蛋應不涉及衛生署主管的衛生標準相關法規。又如生鮮食品上包覆的保鮮膜,則存在著不用保鮮膜的包裝方式,而家庭用的保鮮膜除PVC外,也有PE、PMP材質存在。既然替代的材質或包裝方式存在,為何環保署不直接禁用?

     至於醫療用品,我們關心的是用於血袋、輸血管、點滴袋、點滴管等軟質PVC產品,這些PVC醫療用品中的塑化劑會直接透過血液與點滴液而直接進入人體,而且多為一次即丟,成為醫療廢棄物焚化爐排放戴奧辛的主要來源。就我們了解,國內約有一半醫院使用的是非PVC材質的安全替代品,可見安全替代品存在,環保署為何不直接禁用?

     況且,要禁用PVC,環保署有充分的法源依據,如廢清法第二十一條與資再法第十三條,均賦予環署禁限用物品的權力,以避免某些物品在廢棄後對環境的傷害。在有法源及安全替代品存在下,環署實不應以涉及衛生法規而卸責。

     其次,既然環保署認為PVC可回收,為何不能禁止PVC進入焚化爐?再者,目前環保署針對PVC所採取的措施,僅是針對PVC容器,並非PVC所廣泛使用的用途。

     故再次呼籲,請環保署立即禁止PVC用於食品包裝與血袋、輸血管、點滴袋、點滴管、手套等醫療用品;同時將所有PVC製品公告為應回收項目,並比照PVC容器,適用較高的回收費率。

     最後,有關PVC水管汰換的問題,環保署在其他新聞中指出:「因其他替代材質延展性都未如PVC佳,故仍無法改變PVC的大量使用。」這並非實情。在管路的應用中,PVC的替代材質包括PE、不鏽鋼、鑄鐵、混凝土等。以塑膠管路而言,PE管的耐蝕性、衛生性、耐衝擊性、柔韌性皆較PVC管優良,只是施工方法國內較陌生,但許多國家,PE管的發展遠優於PVC管,因此只要政府送出明確的訊息,市場就會改變。

     因此,淘汰PVC水管或其他PVC產品,技術上並不是問題,問題只在於政府的決心。環保署廢管處千萬不要再像過去一般,只因為廠商抗議就放棄,應廣泛向大眾說明PVC的危害,以尋求民意的支持。

     (作者為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

濁水溪揚塵 雲縣6鄉鎮受害

  • 2009-03-12 中國時報 【周麗蘭╱雲林報導】

 ▲濁水溪河床因上游攔河堰「吸」水之故,下游河床乾枯裸露,沿岸學童上學需戴口罩。(周麗蘭攝)

     全台最長、最廣的濁水溪,河水幾乎被集集攔河堰「吸」光,不只出海口處前廿五公里的生態幾近死光,沿岸居民更飽受揚塵之苦,從去年十一月到今年一月,每月都至少有廿五天超過標準值,雪上加霜的是,雲縣環保局雇臨時工灑水計畫上周又遭中央駁回。

     環保局空氣噪音汙染防治科長曾淑貞指出,濁水溪因嚴重缺水,下游沿岸的生態幾乎死寂,二崙鄉自強大橋下游附近,距離出海口約廿五公里,只剩吳郭魚能活。

     三個月有八十一天逾標準值

     曾淑貞表示,由於生態死亡加上上游攔走砂石,下游的沿岸河床裸露更嚴重,彰化縣廣達六千四百公頃,雲林縣有兩千六百公頃,東北季風吹襲下,位於下風處西螺鎮、二崙鄉、崙背鄉、麥寮鄉剛好接收兩岸的揚塵。

     雲縣環保局在二崙鄉旭光國小旁監測發現,去年十一月到今年一月,有八十一天超過標準值,其中十二月僅有一天是正常的,這三個月懸浮微粒最高曾超過標準值八倍。管轄單位水利署第四河川局去年分別遭雲林縣環保局、彰化縣環保局開單告發。

     雲縣府表示,第四河川局坐視不管,環保局今年二月向環保署提出「九十八年短期促進就業措施抑制濁水溪揚塵工作計畫」,擬雇臨時工灑水,卻遭以無經費駁回,原因是該局不應裁判兼球員─開單告發水利署,卻又幫忙做工。

     蘇治芬鼓勵學童寫信給總統

     環保局表示,濁水溪南岸的雲林縣六鄉鎮,最嚴重者一年長達六個月都是風沙漫天,學童上學都有困難,戴口罩才敢呼吸,今年春雨少,濁水溪揚塵勢必更嚴重。

     二崙鄉新興社區居民指控,濁水溪的細沙不只使他們吃飯攪沙,還導致村民肺功能變差。曾淑貞表示,細微粒進入呼吸系統或於肺泡中沉積,對人體危害的確頗大。

     縣長蘇治芬昨出席在二崙鄉旭光國小舉辦的抑制濁水溪揚塵說明會時,鼓勵小朋友一人一信,寫信給馬總統「我們不要戴口罩」。

2009年3月6日 星期五

乾熱氣候 助長澳洲森林大火

  • 2009-02-12 新聞速報 【中廣新聞╱謝佐人】

    澳洲近來造成嚴重傷亡的山林大火讓人怵目驚心,各界矚目,而從澳洲的情況也可以讓人瞥見全球氣候暖化的未來。專家指出,地球氣候改變無須為單一的旱災、火災或水災負全責。但是專家也強調,當地球氣溫越來越高的同時,農田及森林也更加乾旱悶熱,因而使得火災更容易發生。

    有部分專家認為,氣溫升高導致澳洲的氣候更走極端,不少高山上的皚皚白雪將會消失,位於熱帶地區的澳洲北部也會遭到更加強烈的熱帶氣旋侵襲,而澳洲東南部的火災發生的機率也會更加頻繁。

    澳洲一名氣候專家指出,過去這幾個星期,澳洲各地天災毫無疑問地可部分歸咎於氣候暖化及溫室效應。

    澳洲每年從十月到隔年三月,是山林火災發生最頻繁的季節,澳洲各地每年都有上萬起火災,而氣候的變化確實使得這些火災更加劇烈猖獗。

    最近這場山林大火,綜合各方因素可歸納出,第一,澳洲長達十年的乾旱已經使得林木乾旱異常,其次,持續破紀錄的熱浪籠罩整個地區,促使當地上週末氣溫上衝到攝氏47度,創下新高紀錄。另外再加上,每小時高達100公里的強風肆虐,助長火勢延燒,使得東南部「維多利亞省」火災災區宛如火爐一般。

    而東北部「昆士蘭省」前幾個星期,連續豪雨成災,全省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土地都泡在水中,三千棟房屋建築受損,災情慘重。

    一個由跨部會官員及專家組成的氣候改變審查小組表示,氣溫升高會造成全球水資源短缺,農產欠收,同時,暴風雨及熱浪也會導致更多人死亡。尤其在澳洲,南部乾旱,北部水患不斷,對氣溫敏感的大堡礁也深受影響。

    澳洲政府一個氣候研究機構指出,2007年澳洲的平均氣溫上升的攝氏一度,但若廢棄排放的情形持續不加以阻止,到了2070年,澳洲氣溫將再向上升高攝氏五度。

    專家指出,澳洲南旱北澇的災情或許不能完全歸咎全球氣候暖化,但卻足以讓環保人士勸說全球各國政府加速實施降低廢棄排放的措施。

2009年2月13日 星期五

澳洲森林大火Q&A

自由時報20090211澳洲最嚴重的森林大火9日終於趨於緩和,但死亡人數已飆升為至少156人,消防隊與民眾仍在燒得面目全非的餘燼殘骸中找尋失蹤的人。以下為關於澳洲每年均面臨毀滅性野火的相關問答。

●澳洲為何會遭受野火?

澳洲因天候炎熱、乾燥,野火乃是自然現象。當地原住民傳統上也會基於許多理由縱火,包括狩獵、對外聯絡、園藝、遊歷方便及儀式慶典。此一固定的焚燒控制住燃料的累積,也減弱大型且密集的火災。另一方面,澳洲乾燥的氣候及先天易燃的植被,如富含油質的桉樹等,代表野火是澳洲不可避免的現象。

此外,科學家也指出,就自然條件來說,澳洲在世界各大洲中最容易發生火災,但氣候變遷似乎讓澳洲各地經常發生的野火強度更加猛烈。「野火協同研究中心」負責人摩根指出,氣候變遷、天氣、乾旱都在改變野火的特性、強度及時間長度。

●這場野火煉獄從何開始?

澳洲最致命的野火始於極端天氣狀況的結合。由於固定高壓天氣系統,澳洲東南部在逾攝氏40度的破紀錄高溫熱浪下烘烤達一週。長達10年的乾旱及上週吹起的乾熱內地風,形成一個打火匣效應。一連串小火擴大為一場大火,7日晚間的強勁南風更將大火化為煉獄,不僅毀城滅鎮,還奪走民眾生命。

●這場野火是可以事先預防的嗎?

不能。澳洲維多利亞州的野火始於偏僻的國家公園,並朝著鄉間城鎮蔓延。

●野火如何展開?

乾燥土地上空的閃電雷擊是野火最常見的起因,其次是人為干預,造成的火勢一發不可收拾,譬如汽車駕駛人丟下的香菸屁股,及縱火。澳洲野火的危險期從10月一直到隔年3月,涵蓋春末、整個夏季及秋初,亦即氣溫最高而濕度最低的時候。

●野火是否必要?

野火是林地恢復生長的自然方式。若干植物需要火來傳播其種籽。澳洲的佛塔花植物需要熱與煙霧來釋出種籽。若無野火,這些植物無法繁殖,火也能讓尤加利樹重新生長。

●會對經濟造成什麼衝擊?

對產值一兆澳幣的澳洲經濟衝擊微乎其微。野火摧毀了位於墨爾本以北80公里的鄉間小鎮。本地區無重大產業,但若干一等葡萄園已遭毀損。

●澳洲採何對策?

澳洲總理陸克文已宣布提供一千萬澳幣援助野火災民的方案。當局也已要陸軍待命,提供緊急收容所給無家可歸者。

製表:編譯羅彥傑

資料來源:路透、法新社

2009年2月7日 星期六

雲嘉南地層下陷區 4年花84億變身

  • 2009-01-10 中國時報 【林上祚╱台北報導】

     雲嘉南地區養殖漁業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問題,常年以來一直無法改善,為了讓當地能夠發展永續漁業,政府預計未來四年編列八十四億元預算,選定雲林宜梧、嘉義布袋、新塭、東石四地,作為示範地點,希望透過漁塭集中統一管理與生態養殖區,解決超抽地下水問題。

     經建會官員表示,政府推動「擴大公共建設」方案,希望透過農路、水路的改善,建構一個免於災害恐懼的生活環境,雲嘉南地區過去以來,地層下陷問題始終無法獲得解決,農委會等相關單位,也在四年五千億預算案中,編列整治預算八十四億元。

     先選四地區作示範 大改造

     該官員表示,農委會初期選定淹水較為嚴重的雲林宜梧、嘉義布袋、新塭及東石等地區,作為先期示範區,希望透過沿海低窪地區溼地化,提升當地遊憩、生態功能,對於容易發生水患的農舍,則建議予以遷村。

     八十四億元預算當中,「綜合治水」部分初估約四十八億元、「地貌改造」部分初估約二十億元、「產業調整」部分初估約十六億元,在完成整治後,預計可創造每年三.八億元收益。

     農地重畫後 發展三項產業

     經建會官員表示,雲嘉二地地層下陷區,經過農地重劃後,將發展以下三項產業,鄰近溼地保護區農地,將發展生態養殖專區,其餘土地則將規劃為漁塭區與造林區,漁塭區將集中統一,避免地下水超抽現象再度發生;造林區則將與農委會鄰近綠色造林計畫結合。

2009年1月27日 星期二

美國牛 要課空汙稅

美國環保署(EPA)為了減少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考慮對排放甲烷的家畜徵稅,據估計,每頭乳牛將負擔175美元的稅,每加侖鮮奶生產成本可能增加8美分。

美國環保署最近公布了根據「清淨空氣法」管制溫室氣體的草案,內容不但涵蓋交通工具和工廠的汙染,家畜產生的汙染也在管制範圍。

紐約州農業聯盟估計,每頭乳牛將課175美元稅,肉牛的稅是87.5美元,肉豬也要20美元。

影響更大的是,許多小規模經營的農家將面臨沉重負擔。

美國農業聯盟國會聯絡處主管克勞斯表示,酪農生產每加侖鮮奶的成本將上升7到8美分,但民眾購買價格的增幅難以估算,因為農民不能像一般製造廠商那樣,直接把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美國農業部向環保署提出警告說,每家農場每年限制排放100公噸溫室氣體的規定,將會使小農變得難以生存。

按照溫室氣體管制草案規定,飼養超過25頭乳牛或50頭肉牛、200頭肉豬,或種植玉米面積超過500英畝的農民,都必須申請排放許可。

扣除20萬個規模較大的商業化經營農場,美國農業靠190萬個小農家支撐,他們平均年產值2萬5,589美元,經營面積271英畝。如果列入管制,這些小農無法負擔增加的成本,官方執行法規也有困難。

紐西蘭和愛沙尼亞原本也想對牛隻課徵空氣汙染稅,但在民意的強力反彈下作罷。

紐約時報記者認為,家畜要課空汙稅還早得很,農民毋需過度驚慌。

但克勞斯表示,美國新總統歐巴馬有意對付氣候暖化問題,除非國會立法排除農業,否則家畜將難逃課稅的命運。

【2009/01/07 經濟日報】

美電廠廢煤渣泥流外溢 增至10億加侖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今天報導,本週稍早由田納西州一家燃煤發電廠崩洩而出的廢煤渣泥流已增加至超過10億加侖(約378萬立方公尺),工作人員正忙清洗住家、鐵道等,並防止泥流湧入附近的河流。

CNN報導,糊狀廢煤渣是「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Tennessee Vally Authority)所轄,位於金斯敦(Kingston)的電廠燃煤發電後副產品,原本儲存於電廠堆積場,但22日清晨堆積場的擋土牆崩塌,泥流沿山坡傾洩而下,毀損了15棟住宅。根據管理局的說法,所有居民都已撤離,但其中有三戶經鑑定已不適宜居住。

管理局原本估計溢出的泥流有3億6000萬加侖,但到昨天已增到超過10億加侖,足以填滿1660個奧林匹克標準游泳池。

環保人士說,泥流含有高濃度水銀和砷。

CNN表示,電廠座落於田納西河的支流克林奇河(Clinch)旁,附近地區至少有300英畝(約121公頃)土地鋪上一層泥流,規模甚至較1989年艾克森美孚石油公司(Exxon)瓦爾狄茲號(Valdez)漏油事件還大。

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是一個聯邦事業單位,且是全國最大公營發電廠。它的發言人穆頓(John Moulton)說,管理局從未經歷規模如此龐大的外溢事件。

CNN報導,管理局原本估計要花四至六週清除泥流,但穆頓表示,他們如今已不再明言預期得花多少時間清理。環保人士則表示,可能要花數月甚至數年才能清理乾淨。

【2008/12/27 中央社】

大氣褐雲威脅亞洲大城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13日公布最新報告顯示,「大氣褐雲」已成為新的空氣汙染源,逐漸威脅亞洲國家的主要大城市,值得各國正視。

由煤煙、灰塵及有毒化學物質混合而成的微粒飄浮在大氣中,與雲交互作用後形成所謂的大氣褐雲(Atmospheric Brown Clouds),又稱大氣棕色雲團,對人體健康有害,對稻米生產也有影響。

大氣褐雲已成為全球環境最新威脅。此褐雲的範圍從波斯灣延伸至亞洲,不旦危害人類健康,許多地區的氣候型態也為之改變,影響糧食供應。

大氣褐雲會造成冰河融化、降低日照,並釀成衝擊農作生產的極端天候。中國科學院估計,自1950年代以來,冰河已縮減5%,若按此消退速度計算,在2050年以前,將有75%的冰河消失殆盡,使該地區產生水源安全的風險。

目前亞洲有13個大城市,都覆蓋在褐雲的陰影下,包括北京、上海、曼谷、孟買、新德里及開羅,有些地區的日照強度減少高達25%。這種主要由燃燒化石燃料、樹林及植物而生成的褐雲,也是讓全球暖化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加速惡化的原因之一。

這項由各國科學家費時7年多合作完成的研究,提供褐雲至今最詳盡的分析。主導研究的聖地牙哥加州大學史克立普斯海洋學研究所專家拉馬納山說,由於龐大雲團僅3至4天即可橫越大陸,凸顯此非地區性現象,而是全球問題。

【2008/11/15 聯合報】

對抗氣候變遷 歐盟下周提公約

全球今年12月才要在哥本哈根開會協商1997年京都議定書的後繼公約,但歐洲聯盟下周就會提出歐洲版公約,做為準備,版本大致有兩個新重點,一個是將航空公司和海運納入減排標的,二是加強全球投資對抗氣候變遷。

歐盟所以趕在下周提出其對抗氣候變遷的方案,原因之一是打鐵趁熱:新上任的美國總統歐巴馬在競選時承諾減少美國的溫室效應廢氣排放,各界樂觀他會致力國際減排協商。他的前任布希反對京都議定書,美國因此成為全球協力減排裡的一個大漏洞。

【2009/01/22 聯合晚報】

2009年1月22日 星期四

別把花燈當路燈

  • 2009-01-18 中國時報 【林憲德】

     道路照明是城市最重要的安全設施,然而不良道路照明設計卻潛藏著光害危機。如埔里鎮國道六號愛蘭交流道周遭,就因高速公路路燈設置過於密集,夜夜大放光明,廣大面積的茭白筍田受光線影響,只長葉卻不結筍,附近農民苦不堪言。

     由不良路燈所產生的刺眼眩光也是個嚴重的問題。例如台東縣綠色隧道兩旁設置了拱形燈具,由於人坐在車中,燈具高度剛好就在頸部,就算眼睛直視正前方,眼角仍可看到隧道兩側安全島上的燈影,民眾開車經過時,有如萬道光箭朝眼睛「射來」,刺眼的光線影響行車安全。

     台灣目前最嚴重路燈照明浪費,在於台電路燈電費採用「包燈制」,以包燈核定電費五折計收,用路燈數量計費,而不計算實際用電量。此情形造成不論燈具好壞,不論燈具大小,不論燈具效率,都相同計價,使得高效率燈具無法反映電費,縣市政府在採購時也淪為採購廉價低效率燈具,毫無照明品質,也嚴重浪費能源

     據交通部公路總局估計,北市、高雄市一年路燈電費就要數億元,全台一年下來就要消耗數十億元電費,有些地方單位因浮濫超量設置路燈,被龐大路燈電費壓得喘不過氣來。事實上,台灣的道路照明問題,不在於照明不足,而在於照明超量設計,怪不得有些國外朋友看到我們的工業區以為是夜總會,看到平常夜景以為正逢國慶。日前營建署為響應「節能減碳」,檢討目前道路照明設計,發現現有商業區的路面輝度幾乎超量兩倍,亦即現行大部分的都市路燈數量均可減半設計。

     最近在「城市光廊」、「城鄉新風貌」風潮下,許多縣市政府喜歡「把花燈當路燈」來設置,爭相裝設爭奇鬥豔的花俏路燈,在大燈上再裝小燈、閃光燈、跑馬燈,把燈桿變成燈箱、燈柱,把燈頭做成五花八門造型,尤其喜歡設置向上投光再反射的花燈式路燈。這些路燈把大量光源投到鄰房窗戶或夜空,正是侵犯隱私與戕害趨光性生物的光害,也嚴重浪費能源

     目前正流行的二次反射投光或花燈式路燈,約有三至七成的光源沒有投入真正的路面照明,只是顯得上面很花俏,但路面並不亮,行車反而不安全,周遭居民感到目眩、頭疼,甚至引發失眠、致癌的危機,老百姓的稅金也大量流失於夜空中。

     台灣各城市正進行一場城市光廊的瘋狂競賽,卻不知周邊住戶深受嚴重光害所苦,在忙碌工作之後無法充分休息睡眠。根據筆者研究室的實測調查,若以國際照明協會規範住宅窗面照度在二.○勒克斯以下之基準,在台灣都市巷道中每設一盞遮光不良的路燈,路燈前後左右四戶住宅的一至三樓窗面均已嚴重超出基準值數倍以上,平均一條路上幾乎有一半的住戶受到嚴重的光侵擾。

     醫學報導已指出,夜間過亮光線,會使人血液中「褪黑激素」難以分泌而提高致癌風險,甚至還會引起生殖系統過早老化、增加罹患乳癌大腸癌機率。霓虹燈、跑馬燈、眩光等不規則變化的光線不但會干擾睡眠,造成胃腸、心血管疾病,擾亂新陳代謝,並可能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我政府真應該審慎檢討光害對國民健康之影響,對都市照明提出規範才好。

     總而言之,良好的道路照明設計,應加強對光害的認識,破除「越花俏越好」、「把花燈當路燈」的迷思。五光十色不如街淨路明,城市光廊不如安全照明。政府對於路燈的配光應有較嚴格的要求,盡量採用遮光良好的路燈,使絕大部分的有效光投向路面,以減少光害,並節能減碳。

     (作者為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台灣建築中心綠建築委員會召集人)

澎湖應廣植風水林

  • 2009-01-17 中國時報 【黃有志】

     澎湖要發展博弈觀光。但批評者指出:博弈業絕對是一種「高耗能,高耗錢」的商業活動。目前澎湖因水源不足,非常容易缺水,而海水淡化的成本又高。水資源及民生物資等常需本島補給。而開放博弈若是湧進大批的觀光旅客,勢將帶來生態環境鉅大的衝擊。

     據統計目前澎湖觀光客一年平均約有四十萬人左右,已對澎湖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負擔,如開放博弈後,觀光客蜂擁而至,澎湖的生態環境一定承受不了。除此之外,隨著博弈條款通過,澎湖的土地也開始飆漲。根據媒體採訪房產業的報導,澎湖的土地從十年前一坪約二千到八千不等,到現在一坪最高三萬成交,漲幅高達四○○%,若博奕事業正式進駐,其漲勢更將銳不可擋!必然也對當地居民的生活與其他產業發展造成不小的負面衝擊。

     澎湖反賭聯盟也認為,澎湖離本島太遠,冬季東北季風又大,同時沒有廣大的腹地,交通、水、電的基礎建設都不足,因此沒有發展博弈的條件。如果硬要開發博弈為主的觀光業,屆時一定自嘗惡果。事實上,澎湖擁有獨一無二的玄武岩地貌和風力發電資源,也有石滬、菜宅、咾咕石屋、石敢當、鎮風塔等文化資產,另外高達兩百種的鳥類生態及豐富的潮間帶資源,以及豐富具特色玄武岩地形等自然生態和漁村文化。若澎湖要發展並振興經濟,應該有不同的發展模式。

     檢視澎湖現有觀光活動,主要包括美食文化、生態景觀與人文風景等,這些獨特的觀光資源,正是澎湖具有魅力的地方。有人說,澎湖是台灣擁有難得的海洋淨土之一,也是島嶼渡假的天堂。多年前內華達州博弈業者,就曾來台考察離島發展博弈業的可能性,當時這些業者就持保留的立場,因為這些離島並未規劃或具有國際機場,全球觀光客不知如何前往這些離島?其次這些離島,並未發現具有何種無可取代的「特殊優勢」,足以和目前的澳門,甚至是新加坡一爭高下。

     澎湖除缺少穩定豐沛水資源外,最主要是長年苦於東北季風侵襲,一年長達有五個月受此天候影響,而使觀光業完全停擺,連帶也使得澎湖百業蕭條。澎湖縣政府全力爭取開辦博弈產業也與此有關。但站在澎湖永續發展的立場來看,澎湖發展最大的優勢仍在其自然生態資源。

     在此建議政府可以考慮以廣植風水林的作法,來對抗冬天的東北季風,同時也解決澎湖長期以來的缺水之苦。風水林就是古代人們深受風水思想的支配,認為對平安、長壽、多子、人丁興旺、升官發財具有吉凶影響的人工培植或天然生長並嚴加保護的林木。風水林是防止水土流失、涵養水源、調節小氣候、保持生態平衡和物種多樣性的特殊載體。不僅展現了人和自然界和諧相容的微妙關係,而且居民因相信林木能帶來好運,所以悉心給予保護。

     名作家劉克襄先生,曾撰文推測商周或更久以前的年代,澎湖可能有蓊鬱林木的存在,只是經過長年耕作和濫墾,導致森林的消失,因此主張澎湖應廣植風水林,他舉例說,澎湖當地人曾嘗試在馬公市北邊造林,十幾年來那兒已逐漸發展出一片幼林,形成微氣候的環境。夏天時總比市區涼爽,低個一二度左右。而其前下方的水庫因缺水,原本需要台灣運補支援,但現在水庫常保持盈滿。顯見這樣一座小的風水林,卻展現其維護生態特有的多元功能。劉克襄同時發現澎湖內陸空曠地方若能按步就班廣植風水林,如有序地栽植適合海岸生存的植物:如籓籬內黃槐、欖仁、刺桐和台灣海棗等植物,假以時日形成風水林後,抵擋東北季風應有一定的成效。因此,為了澎湖的永續發展,廣植風水林才是當務之急。(作者為高雄師大通識中心主任)

危險中橫不該再搶修了

  • 2009-01-10 中國時報 【賀陳旦】

     去年十一月南投縣政總質詢中,李朝卿縣長和賴忠政議員分別對國道六號〈霧峰到埔里的高速公路,簡稱國六〉發表期待。李縣長呼籲已延遲通車的國六不要到明年三月才通車,希望明年春節前即能卅八公里暢通〈現已開放東段七公里〉。賴議員則擔心有了國六,台十四線〈中潭公路〉人車減少,草屯會變「死城」。

     賴議員的疑慮是有依據的。許多城鎮都因跨區交通系統改變而或興或衰:三峽河運不及鶯歌鐵路;西螺發展被斗六後來居上如是理;甚至日月潭湖艇生意在環潭路完成後一落千丈亦即此理。國六若真如計畫所稱:台中到埔里從兩小時縮短成半小時,請問還有人會從台中進草屯市區去消費吃飯嗎?所謂交通帶來的發展,是屬於資本雄厚,在交流道附近,或靠近景點、大區塊的開發商,不會是原來的小吃和柑仔店。這個景象明年就會陸續呈現在台十四線沿路了。也會發生在蘇花高、花東高走廊上。

     強調給東部居民高速公路好平安回家的論者,可能得先認清當地方產業不敵挾高速車流而來的外資掠奪時,想回的家還留不留的住?引進車流的路,同樣也會把勞動力往外帶走。賴議員的質詢,看到了高速公路建設中比工程環保更深刻的問題──城鄉發展必然為之扭轉。配套不善,地方先受傷害。

     草屯是否因國六而衰落,是交通建設的衍生效應。李縣長期望中橫高速公路早日通車,則引起我們注意交通的直接效應:「車流的路徑會改變」。國工局當初即規畫高速中橫為舊中橫〈台八線〉替代道路。如今花費三五○億高速公路即將通車,怎麼又要計畫再向天挑戰,修通中橫?

     九二一後,行政院於九十三年八月明令不再強修通行中橫。中橫現仍未開放的路段是谷關到德基。仔細來看,受影響的是一,沿線約三千人生活出入,二,六座電廠維修,三,佳陽一帶果菜運送,四,從谷關去合歡山的遊客。就路網來看,明年春天國六通車後,梨山水果、合歡山的遊客經台十四轉國六去台中,將比牛步駛經台八〈危險中橫〉脆弱路段還省時間。另外,雪隧通車後,許多果蔬消費和旅遊客源已經移轉到台北市場,台七甲〈新中橫〉自然成為梨山地區北向的孔道。

     至於台電人進出,有它絕對的地緣關係,無法單純就車流路徑來評估。但台電需求連帶的成本太高了!四年前據說花一七○億修復六電廠,可發一一○萬千瓦,約為總電量二%。去年八月台電重新估計,僅修復青山電廠要二○七億,可供應出總發電量的○.三%。益本各見消長,似乎更不經濟了。所以台電需求應該另案衡量,暫時放在一邊。所以,剩下來的只是第一種需要。

     舊中橫曾在九二一後兩度搶通並付諸流水,國家既已證明一再努力而未成,居民當能諒解不宜強求。就財源而言,也有現成機會。原由「九二一重建基金會」運用的四十五億各界捐款節餘,雖已移往政府「賑災基金會」,今若以災民生活重建目的,運用該筆款項,有計畫的協助居民漸離困境,自力營生。法理情兼顧,再適宜不過了。

     搶通中橫本來就是一個危險念頭,而且是為了一時口頭承諾所冒的國家級風險。如今,有了高速中橫,正可以就各種替案從容評析,化解通車/不通車間對立,來緩和行險的壓力。怎麼還要搶急發包,一意犯險呢?當年,三五○億建卅八公里高速中橫,不能不說是大手筆。為的是買得不與天爭路的智慧,買得不屈就少數民意的勇氣。此刻,新路將通,如何面對舊路?願主事單位明察!

     (作者為前中華電信董事長)

預防汙染 先從社區組織做起

  • 2009-01-08 中國時報 【林孝信、陳美霞】

     近日高雄大寮「毒氣事件」,不僅暴露效率不彰的工業安全稽核制度與遲鈍的風險治理能力,更嚴正地逼視著馬政府埋頭拚經濟時所忽略的社區安全與公共衛生問題。面對大寮鄉民無辜受害,追究肇事者責任、賠償、維護學生的受教權等回應,是最起碼的事後補救措施。但,這些補救措施能挽回人民的健康社區安心嗎?

     事實上,大寮毒氣事件豈止是台灣汙染事件的個案!過去幾十年來,大大小小類似的工廠汙染事件已經發生無數次。因此,針對像大寮毒氣事件這樣的問題,我們若僅僅止於事後補救,另外一個、兩個、甚至多個社區汙染事件必然會再度發生。

     首先,讓我們來釐清事件背後二個方面的汙染源:

     一是經濟上的汙染源。毫無節制的追求利潤是一切汙染、一切環境破壞問題的主要根源。為了追求最大的利潤,企業主往往以壓低工資與不顧環境成本來達到目的,對於慢性而間接的環境汙染往往逃避應有的規範。於是,河川變臭變髒變毒,空氣中瀰漫臭氣毒氣,土壤酸化鹽鹼化重金屬汙染化,人民與土地健康受到長期的傷害。

     二是政治上的汙染源。為了避免環境受到過度的破壞,需要政府以公權力來進行規範。這是政府存在的重要理由之一。但是,這個問題並不單純,至少有幾個因素會干擾政府應該扮演的角色功能。例如,政府「經濟發展重於環境保護」的意識形態、或資方的壓力或遊說─包括合法的要脅(「否則我就關廠出走」)與非法的賄賂,會使得政府官員偏袒資方。

     又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相對於資方的刁鑽狡猾,政府官員執法能力或資源不足(此次事件環保單位遲遲無法找出元凶就是一例);再如,在現存的選舉制度下,資本家憑藉龐大的財力影響選舉,有些政府官員或負責監督政府的民意代表可能成了資方的代理人……。在種種困擾之下,政府的角色大量縮減或扭曲,不易承擔維護環境應盡的角色功能。

     面對這些殘害人民與土地健康的二大汙染源,如果不能完全依賴政府來預防、維護,那麼,人民的監督角色就非常重要。一開始,人民就要用選票監督政府與民代,將來,更應該進一步改善選舉制度,使得有錢有勢者不容易操縱選舉,讓政府能夠發揮真正的功能。但是,更重要的是平時的監督,監督的要點是考察決策背後的利益關係。其次,民眾要組織起來:個人力量有限,而且環境衛生與人民健康的維護是一個公共的事務,應當大家一起來關心監督。

     預防社區汙染就得先從社區組織做起。在組織時,不僅要聯合社區有聲望人士,也要吸收年輕知識分子與環境汙染的受害者參加。其次,有志之士要加強環境教育:環境問題高度複雜,知識不足,就看不到問題的根源。我們不但要學習有關環境衛生的自然科學知識,還要多瞭解資本主義社會運作的規律之下環境汙染問題如何形成。又其次,民眾要改變個人的消費習慣:任何商品的生產,一定相應地帶來環境的破壞,或是森林的砍伐,或是能源的消耗,或是廢棄物的排放等等。如果商品的銷售減少,資本家終究會減少多餘的生產,從而降低對環境的傷害。

     大寮「毒氣事件」看似只是一起地方性的「社區汙染事件」,事實上糾纏著千絲萬縷的政治經濟關係,毫無節制的利潤追逐更是元凶。就在政府大張旗鼓拚經濟、發行消費券刺激消費的當下,必須從此一事件得到警惕:盲目追求經濟成長所造成的環境病變,不僅造成社區的危機、政府權力的扭曲、貧富差距的拉大…等社會問題,也直接或間接影響人們的健康、公共衛生和社區安全問題,從而導致更為嚴重的社會與環境負債。而這些負債,終將留給我們的子孫償付。

     (林孝信為「科學月刊」創辦人,陳美霞為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

還給大寮居民環境權

  • 2009-01-01 中國時報 【陳怡靜】

     高雄大寮「大發工業區」陸續傳出四次臭氣汙染,使周邊潮寮國中及潮寮國小師生發生身體不適,被迫遷校上課,周邊居民醞釀包圍抗爭。環保機關至今仍無法找到臭氣來源,目前已由高檢署檢察官主動介入調查。

     排放氣體致人受傷涉嫌違反空氣汙染防治法及業務過失傷害、公共危險罪等,高檢方能主動偵辦,是行使憲法保障學生受教權最好的示範,也是保障人民免於恐懼不安的最後一道防線。人權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是普世基本價值。這次大寮居民受臭氣汙染而生氣有理,但是在生氣之後,仍需回歸理性與法治,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空氣汙染物的傳輸會因地形與氣象條件的差異,而有區域特性。高屏地區每到春初及冬季由於受中央山脈阻隔影響,東北季風過山後就容易在位於背風面的南部地區形成下沉而逆溫之大氣狀態。當地面產生低風速及近地層的逆溫現象,汙染物容易累積,且不利大氣中汙染物擴散,所以每到冬末春初是高雄地區空氣品質不良率最高的時刻。

     位於大寮空氣品質測站十二月分的空氣品質監測結果,以懸浮微粒為指標汙染物,顯示屬於「普通」的等級。但這次汙染多屬於有機空氣汙染物,包括乙酸乙酯、乙酸丁酯、氨氣、丙酮、乙烯及鄰二甲苯等。這類物質有許多是屬於溢散性排放源(從製程區未妥善控制而溢散排放,非從管道區排放),要一一釐清各廠製程及原物料,比對風向,釐清臭氣元凶,的確需要花費一段時間。但事件發生迄今已一個月,排放臭氣工廠枉顧學生健康,仍持僥倖心理繼續運作,損害居民及學生健康及受教權,有關當局應緊急應變處理,以保障當地居民健康及學生受教安全

     面對大環境不景氣,搶救經濟的前提下,政府更應重視環保與生態的健康,切莫讓我們安身立命的淨土再被汙染,動搖國本。面對經濟與環保的衝突,我們亦須在其中取得平衡,就從尊重人權開始!如同「世界公民人權宣言」提到:萬物循天理,天地人本一。彰顯人權是來自人對自然與生態的尊重。社稷平安是國家富強康樂的基礎。

     不論這次大寮臭氣事件的調查結果為何,都希望工廠業者、政府環保與捍衛法治正義的法務機關,都能秉持「尊重人權」的立場,審慎處理,做好汙染防治。最好是能把它做到台灣環保汙染史上人權、環境權成功的範例,給民心一個安定的依靠,並減少日後令人遺憾的汙染再度發生。而目前最重要的是:趕緊找出汙染源真相!(作者為宜蘭大學環工系兼任助理教授,聯合國/NGO台灣世界公民總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