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8日 星期四

宛如海嘯!印尼水庫潰堤 至少58 死

自由時報20090328
突遭如海嘯般的洪水侵襲,金通湖水壩下游住宅區只剩斷垣殘壁,屋頂全都被大水沖走。(路透)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印尼雅加達近郊一處有七十六年歷史的水壩二十七日凌晨因為豪雨潰堤,洪水夾帶著泥沙傾瀉而下有如海嘯來襲,淹水最深達六公尺,已知至少五十八人死亡,還有數十人失蹤,兩千人疏散。由於潰堤時大多數人都在睡覺,很多人根本連逃命的機會都沒有就淪為波臣。

淹水最高達6公尺

位於雅加達西南方二十公里巴通省當格浪區的金通湖水壩,在當地時間二十七日凌晨兩點潰堤,兩百萬立方公尺的滾滾洪水頓時如一堵水牆沖向下游,把水泥房屋沖垮,街道變成波濤洶湧的泥河,電線桿、汽車也被衝到數百公尺遠。衛生部防災中心表示,災難發生得太突然,大多數人都在睡覺,有人驚醒倉皇逃到屋頂求救,有的人根本來不及逃,中心主任帕卡亞說,「就像小海嘯」。

「醒來時水已經淹到鼻子」

一名驚險逃過一劫的十七歲學生說,大水沖進他們家,「我醒來時水已經淹到鼻子,我爬到屋頂脫困,聽到其他人在尖叫呼喊」;另一位居民費里德說,大約黎明時分,「我在家門前,看到有位鄰居正試圖去開車,但是水來得又快又急,沒有幾秒就很高了,當時約二.五公尺高。」

暴洪傾瀉四小時,有些地方水淹六公尺深,罹難者浮屍隨波漂流,搜救人員搭橡皮艇或在水中徒步搜救,官方表示已找到五十八名罹難者遺體,四百多間房屋被淹沒,隨著積水退去,預計死亡人數恐會增加至百人。印尼國營電力公司四座發電站也被淹沒,災區電力中斷。

76年老水庫 年久失修

儘管印尼雨季常引發水災和山崩,但這次潰堤除了豪雨,也與水壩維護不佳有關,二十七日潰堤的水壩建於一九三三年荷蘭殖民時期,屬於土壩,壩體高十六公尺,長兩百五十公尺。巴通省長喬席亞說:「這是座老水壩…,昨晚下大雨,水壩擋不住就崩了。」

前公共工程部官員哈托諾表示,水壩由於預算短缺疏於維護,四小時連續豪雨讓湖水滿溢淹過洩洪道,壩體承受不住因此決堤。他說「我們需要設法加強維護這些荷蘭時期的水壩和堤堰」,「否則未來還會有更多這種問題。」

總統尤德約諾趕往災區視察並慰問災民,政府承諾會提供受災民眾緊急援助,並修復水壩。

印尼水壩潰堤 58死

印尼首都雅加達附近的水壩廿七日突然潰堤,奪走數十條人命的滔滔洪流看起來怵目驚心。
(美聯社)
印尼首都雅加達附近一座水壩廿七日突然潰堤,已知五十八人死亡,五百戶民宅受損,生還者以「迷你海嘯」形容高達三公尺的浪頭,勾起當地人對2004年大海嘯的回憶,當時高達十六萬八千人喪命。

廿六日晚上的大雨造成雅加達西南方唐格朗地區的金通湖(Situ Gintung)大壩水位暴漲,兩百五十五公尺長的堤防在當地時間廿七日凌晨二時(台灣時間凌晨三時)突然崩潰,廣達廿公頃的集水區有如強制洩洪,大水湧入附近一個人口密集的住宅區,熟睡中的居民根本來不及逃命,有些地區積水高達六公尺。目前已知數十人失蹤,當局擔心他們凶多吉少。

印尼首都雅加達附近的水壩廿七日突然潰堤,洪水讓附近住宅區頓時成為斷垣殘壁。
(路透)
電視台播出一具具屍體隨著洪水在街頭巷尾四處漂流的慘狀。居民米努說:「我感覺置身在一場海嘯當中。」附近一所大學的禮堂變成臨時停屍間,許多渾身汙泥的倖存者急著指認陳列在地板上的屍體。

十七歲的學生古福隆逃過一劫,他的叔叔不幸喪命,另有三親戚失蹤。他表示:「當我驚醒時,水已經淹到鼻子!我拚命爬到屋頂,聽見四處傳來的尖叫與吶喊聲。」

包括印尼總統尤都約諾在內,官員普遍認為大雨可能是水壩潰堤的主因,洪水和土石流在雨季十分常見。不過四十九歲的居民蘇根認為這幾十年來水壩附近蓋了許多新房子,導致地質鬆軟,恐怕才是水壩潰堤的元凶。

【2009/03/28 聯合報】

美不適人居? 出現生態移民

「生態移民」過去多指因為環境生態改變被迫遷居的行為,但最近美國出現擔心居住環境遲早會因為全球暖化效應不適合人居,主動移民的例子。

華盛頓郵報報導,住在華府郊區的費爾,日前賣屋賣車、帶著老婆與兩位6歲的雙胞胎女兒,舉家移民到紐西蘭。費爾一家人過去從未去過紐西蘭,在那邊也無親無故,選上紐西蘭是費爾花了多年時間研究世界主要國家環境政策後的決定。

華盛頓郵報引述英國牛津大學環境學家邁爾斯指出,目前全世界約有2,500萬生態移民,孟加拉、菲律賓、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帶等地的環境改變,都造成數以百萬甚至千萬人離鄉背井。與我國有邦交的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面臨海平面不斷上升,數十年後即將淹沒全國的危機,總統湯安諾最近又呼籲國際社會幫助該國10萬國民遷居他處。

雖然生態移民多為面對環境劇變時不得不為之舉,但費爾的例子顯示,尚未遭遇環境變遷影響的人,已開始未雨綢繆。

現年38歲的費爾是電腦安全工程師,他表示,移民之路雖然艱辛,但續留美國更危險。他從幾年前就開始從環境政策、自然資源,以及免於區域衝突等角度研究哪一個國家在下一世紀適合人居,他的答案是紐西蘭。

費爾表示,他無法預測全球氣候會如何變化,當然也不知道紐西蘭未來會因為氣候變化變成什麼樣子,他只知道,100年內他女兒應該還會活在這世界上,他若是沒有女兒,他也不會在這時選擇移民。

費爾說,面對危機卻無動於衷才是不理性的行為,就算科學家對於全球暖化的預測,實現的機率微乎其微,但若一旦成真,將來如卡翠納颶風帶來的災難就會是常態而非特例;面對未來人口過多、環境惡化的世界,是現在就採取行動的人不理性,還是抱著船到橋頭自然直的人不理性?

【2009/03/02 聯合報】

2009年5月27日 星期三

圓潭大峽谷再不回填 地方將請求國賠

自由時報20081118
圓潭土地遭超挖案遲未回填,造成當地生態破壞嚴重,居民擬籌組自救會請求國賠。(記者黃佳琳攝)

〔記者黃佳琳、蔡清華╱旗山報導〕旗山鎮圓潭陸上採砂超挖案遲未解決,衍生當地交通和環境污染問題,縣議員林洪愛玉要求縣府儘速將超挖土方回填,否則地方將在近日內籌組自救會請求國賠。

縣府建設處表示,申請開採的石均公司,原本想申請阿公店水庫的淤泥回填,但事後各種外在因素陰錯陽差之下,沒有取得淤泥,接著公司向水資局申請望來溪的砂石,經丈量砂石量不足又告失敗,目前石均公司希望再申請阿公店溪周邊土石,正擬計畫申請環境差異評估。

「縣府再不出面解決,將發動大規模抗爭行動!」當地中正里里長郭舜明憤憤不平指出,當初開挖砂石時,居民擔心長年飲用的地下水源會遭到破壞,縣府也曾允諾會全額補助居民裝設自來水管線,但時隔多年,縣府承諾跳票,反而要求居民得支付4成的水費。

郭舜明說,目前500多戶里民,2成因完全抽不到地下水,只好自掏腰包裝設管線,另8成住戶只能在雨季時抽取地下水源使用,但每年一到冬天枯水期,常常得面臨無水可用的窘境,生活相當不便。

林洪愛玉指出,圓潭陸上採砂超挖案,是91年間縣府開放陸砂開採,砂石業者與台糖公司協議開採旗山鎮圓潭子段兩塊土地,並向縣府申請得到許可證後,從92年4月開採,93年8月結束。

近20甲的土地本來僅允許下挖10公尺深的土方,但砂石業者超挖近121公尺,造成圓潭地區出現「大峽谷」奇景,且超挖弊案發生後,縣府未將超挖的土方回填,百米深的大窟窿積水嚴重,影響當地環境衛生,郭舜明更擔心積水會滋生病媒蚊,造成旗山鎮爆發登革熱疫情。

環境資源部》葉匡時:引領國人觀念改變

未來環境資源部在行政院組織改造後,可能成為所有部會中業務最龐雜、責任最重大的部會,這反映出台灣環境資源問題嚴峻;環境資源部未來功能業務的調整將引領國人觀念的改變。

進行政府組織改造原因可從兩個角度來看,一是新興議題,二是時代進步。以流域管理分工問題而言,過去管理機關散布在不同部會,跨部會管理層級又不夠高;未來不同部會的流域管理、水利開發、水資源開發、保育保護等業務,將納入「環境資源部」統籌辦理,減少組織間的協調成本。

未來環境資源部下將設置「流域管理司」,以利對每條河川做政策統合規劃;希望立法院本會期能通過行政院組織法修正草案,至後續問題,會在擬定行政院二級機關組織法時一起考量。

「水」是環境資源部核心業務,水資源功能整合後,未來上游由「森林及自然保育署」管理,中游則由「水資源署」管理,水質監控部分,則由環境資源部的監測管考司監管。「用水」分為工業、農業、民生三部分,未來農業用水仍由農業部主管,但工業和民生用水則由環境資源部處理,下水道污水業務部分留在內政部,預定將成立「國土管理署」。

涉及地方政府管理的整合部分,馬總統的「3都15縣」某程度上有這概念,政府也很重視政策上跨域治理的問題。

國家公園目前屬營建署之四級機關,國家公園占國土面積8.5%,相較各國比例頗高,管理層級可考量提高。現在國家公園有許多管理法規,主管機關不同,未來透過組織改造,以走向世界級國家公園。目前規劃設「國家公園署」,其下設分署。非屬國家公園的林地,則由「森林及自然保育署」管理。

【2009/04/30 聯合晚報】

環境資源部》賀陳旦:堅持組織調整原動力

在台灣如果沒有921震災的提醒,政府組織改造將不會有整合水土林的環境資源部概念。因此未來組織審查時,在推動的說帖上,必須堅持組織調整的原創動力,921的神主牌一定要扛著。

台灣因921而了解水在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水的核心就是水源維護、水源補注。過去,上中下游管理整合困難,加上縣市以河為界,未來環境資源部的流域管理,和以河為界的縣市政府如何整合,需要適當彈性,包括跨域的彈性、跨域的授權。

環境資源部整合水土林,但水才是真正能訴求政府組織改造的正當性,因為水利用和防災,都在於水的保育,因此流域的整治管理關鍵,絕對不在加高堤防來鞏固防災,或有多少水量經過灌溉渠道、分配到哪裡,流域管理最大責任,在於水資源的維護。

防災與水資源保護是一體兩面,過去政府太容易以設施、也就是資本門來思考,認為設施才會創造內需,僱用人種樹、巡山,好像對經濟發展沒有幫助,但是,上游沒有好好管理,水沖下來力道就大,需要更多成本防災或賠償,因此有必要檢討,投入上游整治的經費夠不夠?如果將人多放一些到上游管理,我們會面臨不同局面。

現在國家公園常跨縣市管理,這些經驗、機制,也可在流域治理組織中參考。另一個值得考慮的是,若能把原住民文化當成重要資源,納入國家公園規劃方向,如讓原住民打獵兼巡山,這樣不只保育自然物種,輔導原住民就業,也維繫了原住民文化。

【2009/04/30 聯合晚報】

環境資源部》歐陽嶠暉:保育國土 好的起步

台灣缺乏天然資源,處於地震帶又多颱風等天然災害。因此擬藉環境與資源的整合,成立環境資源部保育國土,應該是一個正確起步。很期待環境資源部的成立,給國家帶來健全發展,並且能以環境立國,使國家邁向保育、共生、永續發展的目標。

台灣過去水土資源保護較為不足,河川上游林地未能充分保育,中游濫墾濫伐,人與山爭地、與水爭地。若河川上、中、下游之主管機關均容納在環境資源部,將有利於整合環境資源的保育工作,使土地與資源的利用,達到充分協調。

在環境資源部下設「流域管理司」,若能以流域管理委員會(或協調組織)運作,是否更容易建立協調機制,值得檢討。(因流域跨中央、地方、縣市及各目的事業機關等)。

在水資源開發不易之下,為充分發揮水資源的有效利用,農業用水之水權有隸屬環境資源部統籌調配的必要,充分發揮有限資源的效用,與環境資源的保育效果。但有關農田水利設施,則仍歸農政機關主政。

目前水利署推動的再生水,因營建署承擔提升汙水下水道普及率的壓力,沒辦法分心於水的再利用,也是一大問題,且因屬不同部會,其整合有待克服。

國家公園歸到環境資源部是進步的思考,因為國家公園本來就是為保護稀有地理環境、生物和敏感地區的保育為出發點,改由環境資源部整合,讓國家公園以保育為主、休閒為輔,才能充分保育珍貴資源。

【2009/04/30 聯合晚報】

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

潛水45年 蘇焉歷經墾丁珊瑚礁的變遷

50 年代的恆春,前往鵝鑾鼻的道路連車子都無法錯身,小小的漁港,海水30公尺內可見悠游魚群;70年代,核三廠完成,珊瑚逐漸白化,水下世界漸失光彩,墾丁陸上卻繁榮起來。

被稱為「台灣潛水教父」蘇焉潛水45年,歷經墾丁40多年來的珊瑚礁變遷。

蘇焉說,「5、60年代墾丁的珊瑚礁區相當完整,水質清澈,珊瑚生長茂盛,只要有機會一窺墾丁神秘美麗的水下景觀,無不被漫妙的水下世界深深吸引。」

但當時的潛水活動等於獵漁活動,蘇焉迷戀射魚,潛水時總是手持漁槍,鵝鑾鼻燈塔附近海域水流湍急,是大魚出沒的海域。

蘇焉說,「石斑、石鱸、(魚參)科魚類等,體長沒有4、50公分以上,不輕易扣板機,在北部我們看到一般常見體長30公分的鷹羽鯛科魚類,已經不屑看牠。」

同時,蘇焉說,2公尺以上的巨鯙是常見的,還有龍王鯛的蹤跡,鯊魚也偶而出現,「自從鯊魚被我們這群殺手看到後,每個人的獵槍開始轉向鯊魚身上,一味追求虛榮而愚蠢的獵鯊英雄頭銜,唐冠螺、大柚子尺寸的夜光螺或法螺也是偶會撿到的獵物。」

70年代開始,蘇焉有感於獵魚不是潛水活動的唯一,「不能只是滿足我們內心原始的野性,水中是我們活動的空間,應該去親近這些水中的主人們,而捕獵只會讓牠們離我們越遠。」

於是,他放下漁槍,重拾水中相機,自然的放下步調留意各種奇特小生物與美景。

然而此時,核三廠已興建完成,陸岸的拓墾、無限制的濫捕,蘇焉發現,海中有些物種漸漸消失或難得一見,「俗名彩帶的管鼻鯙、梅花參、鉛筆海膽、饅頭海星、鯊魚、海豚、海龜也不見了。」

蘇焉無奈地說,珊瑚礁開始白化,年年趨於嚴重,魚類小形化,水的能見度也不再那麼清澈,「在水下世界漸漸失去光彩時,墾丁終於繁華起來了。」

民眾沒有保育的觀念,也耗損水中生物,蘇焉表示,每當他潛水帶一些不常見的生物上岸時,就會有遊客問,可以吃嗎?好不好吃?「搞不懂台灣人是老饕,還是餓怕了?」

民國73年,蘇焉在萬里桐海域發現一大片的清潔蝦牆,他的學生以清潔蝦當研究論文,蘇焉和學生每個月都去探訪,但後來發現,清潔蝦越變越少,原來被抓去當觀賞水族,蘇焉說,這個學生畢業的同時,蝦牆的族群也完全消失了。

約在75年,蘇焉與潛友在山海里附近發現一塊獨立礁石,整塊礁石滿佈石珊瑚、軟珊瑚、海鞭、海葵、海綿等生物,礁石上方罩滿了珊瑚礁魚類,有一面佈滿了各種清潔蝦,四週的砂底可看到不勝枚舉的魚類,蘇焉多次介紹學者前往,學者都對這個潛水點稱讚不已。

但1年後,蘇焉卻發現,此礁的繁盛生態景觀每下愈況,82年,蘇焉在此處潛水,發現了毒魚行為,隨即報警,警方卻說,「要抓到現行犯才可以。」

蘇焉說,獨立礁就這樣一年年的暗淡下來,雖然還有一些魚群令一些新進一代的潛水者興奮不已,「但在我的心裡只有默默的哀悼一次次漸行凋零離我遠去的美景。」

83年左右,大量的遊客湧入墾丁,浮潛活動蓬勃發展,蘇焉表示,墾丁的珊瑚礁岸,在浮潛客深度可及處全無倖免地遭夷平,隨著遊客增加的垃圾量、船隻油污量及錨鍊對海底的拉撞、陸上開發沖進海裡的泥沙等,都帶給墾丁珊瑚礁災禍。

台灣雖是海島,但蘇焉卻認為人民卻沒有海洋觀念,也誠如他所說,台灣人民是在解嚴後開始親近海,這是個學習過程,因此,從現在開始,大家應該一步步學習如何親近海洋和愛海洋的課題。

【2009/04/17 中央社】

農委會接管 打造七股黑琵濕地保育世界重鎮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明起接管全球最大黑琵保育地--七股黑面琵鷺保育研究中心,計劃打造為黑面琵鷺及濕地保育研究的世界級研究重鎮,預定11月上旬召開國際研討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明起接管全球最大、由台南縣府於2005年設置的黑琵保育地「黑面琵鷺保育管理及研究中心」,接管後將先設置「七股研究中心籌備處」,以推動成為世界級研究重鎮。

特生中心副研究員薛美莉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表示,濕地是地球上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之一,具有防洪、調節地下水、淨水、漁獲、遊憩及提供眾多野生動植物棲息功能。

她指出,台灣四面環海、加上位處亞洲東緣,為候鳥遷移必經之途,許多沿海濕地已列名國際重要濕地,七股「黑面琵鷺保育管理及研究中心」已是全球最大黑面琵鷺保育地。

她表示,未來特生中心組織將調整為「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除原有的低、中、高海拔研究中心外,再設置「七股研究中心」,研究範圍從沿海濕地到各海拔生態系皆有,完整進行台灣地區長期生態研究。

特生中心主任湯曉虞也承諾,將與國內外所有關心濕地保育與候鳥保護的專家學界攜手合作,打造七股成為黑面琵鷺及濕地保育研究的世界級研究重鎮。

薛美莉表示,特生中心除向農委會爭取營運預算中,因為此濕地除是黑琵保育地,還有孕育100多種魚類的潟湖生態,特生中心已規劃善用「七股研究中心」推動3大工作,分別是進行「基礎生物調查」、「教育推廣」及「劣化棲地復育」。

她並說,特生中心已規劃在11月10日左右,召開「七股研究中心」首場國際研討會,除向國科會申請預算補助;因濕地研究涉及海岸線與國土規劃業務,內政部營建署也將與會、贊助經費;另東海大學環工系教授陳炳煌及中華鳥會都將共襄盛舉。

國際方面,她說,已與美國、澳洲、香港、日本及法國研究機構與研究專家聯繫中。

 該場國際會議探討重點計有3大面向,首先是探討黑琵等國際認定瀕危候鳥現況研討;其次是小型候鳥育放,因其遷徙全球,相關生態與大自然生態息息相關;第三是研議環境棲地變遷,此議題開放討論,內容廣及海平面上升、海岸線變遷等。

【2009/04/17 中央社】

濕地研究新據點 特生中心將設七股研究中心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18日起接管原由台南縣府經管的「黑面琵鷺保育研究中心」,中心主任湯曉虞今天表示,將努力打造七股成為黑面琵鷺及濕地保育的世界級研究重鎮。

湯曉虞表示,黑面琵鷺保育研究中心原為台南縣政府爭取林務局經費補助而設置,2005年11月成立後,一直在黑面琵鷺的保育與教育推廣上扮演重要角色。

他說,台南縣政府有感於研究及管理人力不足,且需仰賴研究單位與專家人力的投注,也肯定特有生物中心在野生動物保育及調查研究上所累積的經驗,因此指名將黑面琵鷺保育研究中心移交給特有生物中心接管。

湯曉虞指出,未來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組織將調整為「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除原有的低、中、高海拔研究中心外,將再設置七股研究中心。

濕地是地球上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之一,具有防洪、調節地下水、淨水、漁獲、遊憩及提供眾多野生動植物棲息的功能,台灣四面環海加上位處亞洲東緣,為候鳥遷移必經之途,七股因黑面琵鷺而舉世聞名。

湯曉虞表示,接管黑面琵鷺保育研究中心的心情既期待又深感責任重大,特有生物中心承諾將與國內外所有關心濕地保育與候鳥保護的專家學界攜手合作,一同為打造七股成為黑面琵鷺及濕地保育研究的世界級研究重鎮而努力。

【2009/04/16 中央社】

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

綠能外銷 高汙染當代價?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於二月提出全球綠色新政報告,呼籲各國政府在重振經濟的同時,不應忽略其他同樣迫在眉睫的議題;氣候變遷、能源短缺所造成的後果,對各國經濟發展也有嚴重影響。各國唯有在刺激全球經濟復甦政策施行的同時,納入綠色新政概念,全球經濟回復穩定,環境也能永續發展。

上周行政院提出「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然而該方案對於如何提高綠色能源發電所占比例,以及仿效歐美等國從市場端提高誘因部分卻著墨不多,這是發展綠能產業能否成功的關鍵。

發展綠能產業不應只是商品代工或把產品外銷到他國(如太陽能電池產品百分之九十八外銷),這樣將導致台灣拚命用高汙染的電力生產綠能設備出口到國外安裝,卻沒有在本國境內興建或使用這些設備,其實是加速台灣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且缺乏國內積極鼓勵綠能的發展,將使台灣綠能產業高度依賴外國政府的補助,不僅風險過高影響民間投資意願,也會扼殺台灣發展自有品牌,進軍全球的契機。

為因應氣候變遷與能源短缺的嚴峻考驗,勢必得改變傳統的能源政策與產業結構。因此,如何有效發展再生能源、扶植國內綠能產業應視為攸關國家生存發展的重大戰略目標,積極反映在政府預算編列與施政的優先順序上,有別於一般的公共政策。立基於IT產業的深厚基礎以及優秀的人力資源,台灣深具發展綠能產業的優勢,此時政府更應該提供明確的再生能源政策,才能創造雙贏的成果,同時達成「產業旭生」與「低碳家園」的願景。

【2009/04/30 聯合報】

2009年5月7日 星期四

貓纜又出包 塔柱T15「吸管插瓶中」

民進黨市議員徐佳青指出,繼T16塔柱發生地基掏空後,T15塔柱也有地基掏空現象。
照片/徐佳青提供

貓纜停駛半年,這兩天下雨,北市木柵棲霞山莊和政大御花園住戶,又發現一支「有問題」的塔柱T15。台北市議員徐佳青與住戶上午對外說明,T15基樁挖掘深度不夠、偷工減料,就像「吸管插在保特瓶中」,是草菅人命的豆腐渣工程。

繼T16塔柱發生土石流與基座環襯外露後,當地住戶發現在棲霞山莊上方70公尺,距T16塔柱287公尺遠的T15,也有同樣疑似施工不當、偷工減料的情形,對下方450戶住戶的生命財產有嚴重威脅。

棲霞山莊主委官金榮表示,下了兩天雨,土石明顯滑動,他和不少住戶都擔心了兩晚,不敢安心睡覺。他說,貓纜塔柱既然有這麼多問題,「該移就移、該停駛就停駛」,市府不該鴕鳥心態,粉飾太平。

到場的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聯合會法規主委陳德耀指出,按照施工圖,T15挖掘深度應為21米,但只挖了19米,上面的基座「懸」在空中,鋪蓋的是含有大量垃圾的廢土,根本是偷工減料。

營造工程師王偉民表示,包覆T15鋼環襯的混凝土僅有1.5%,無法保護鋼環襯,更別指望鋼環襯結合鋼筋與混凝土提供結構強度,「非常離譜!」

他舉例說,基樁挖掘深度不夠,鋼環襯又無混凝土固定和保護,就像「吸管插在保特瓶中」,上面再建造基座,基座上設置塔柱,懸吊鋼纜吊掛纜車,當然會搖搖晃晃,也能想像出乘客搭乘時是多麼地危險。

徐佳青怒稱,她昨天實地會勘,基椿表土一撥就開,基座鋼筋外露鏽蝕,簡直令人不敢置信。她指出,台北市府口口聲聲稱貓纜25個基座都沒有問題,但繼T16之後,才半年又多了一個有問題的T15,市府說謊,違法失職。

【2009/04/21 聯合晚報】

2009年5月6日 星期三

環團轟北市大巨蛋環評違法

荒野保護協會、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綠黨等環保團體,上午前往高等行政法院,控告台北市政府涉嫌違法通過「台北文化體育園區整體規劃案」 (大巨蛋開發案)的環評,對台北市政府環保局、環保署提起公民訴訟。

環保團體表示,大巨蛋92年通過的環評審查結論,是無效的行政處分,環保團體強力主張大巨蛋開發案,應由環保署進行環評審查。在環評審查未通過前,不得在園區實施任何開發行為。

受理遞狀訴訟的法律扶助基金會律師林三加表示,大巨蛋案屬於中央層級的開發案,依環評法第2條及環評法施行細則第12條規定,皆應由環保署進行環評審查,但台北市政府卻自辦環評,已嚴重違背事務管轄權責。林三加並指控台北市政府自辦環評有「球員兼裁判」之嫌,因為市府環保、都發、等局處首長都是開發案的籌建委員,卻都參與環評審查。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代表蔡雅瀅律師表示,大巨蛋開發案規畫之初,市府即惡性規避環評,容許投標廠商在得標後,再變更開發量體,違背正當法律程序。且市府在環評審查過程中,將建物及樹移除,變更為非開發案的開發行為內容,也違反行政法的原理原則。

針對環團的指控,環保署表示,大巨蛋屬於台北市的開發案,因此由市府自辦環評。對於環團以「公民訴訟書面告知函」請求確認大巨蛋環評無效,環保署已將文轉台北市政府受理,開發案與環保署無關。

【2009/04/16 聯合晚報】

生態志工 聽內在鼓聲 牙醫組荒野大軍

  • 2009-05-02 中國時報 【黃哲斌、何榮幸、高有智╱專訪】

     他是一位非典型醫,拒絕月薪七、八十萬的挖角誘惑,堅持「錢夠用就好」;這位醫刻意採取約診制,每周平均只看診二十三小時,卻花另外二十三小時擔任志工。他用童子軍的義務服務精神實現成人的夢想,努力影響周遭所有人成為志工,不靠政治或宗教力量,創建一支上萬人的生態志工大軍。

     五十年次的李偉文,或許是台灣最窮的開業牙醫,卻是精神上最富有的生態志工。他在一九九五年與知名生態攝影家徐仁修等人共同成立的「荒野保護協會」,已是台灣最大、最具影響力的環保團體,參與會員超過一萬人,目前仍有六千多位活躍志工。

     菁英反思回饋 凝聚讀書會員

     李偉文的人生上半場,擁有世俗眼中「社會菁英」的標準配備,中山醫學大學牙醫系畢業,住在台北市民生社區,有一個幸福家庭。然而,某種內心的不滿足,讓他與十幾位社區友人成立讀書會,每周交換彼此的專業故事。

     四、五年後,這個涵蓋金融業、醫生、律師、建築師的讀書社群,擴大到兩百個家庭,他們除了每個月舉辦露營、旅行,開始思考如何回饋社會。就在此時,徐仁修加入他們,分享自己每年在台灣旅行工作,以鏡頭目睹自然環境遭快速破壞的實例,同時帶著這群人到野外實地考察。於是,他們決定成立荒野,矢志保護台灣的野外生態環境。

     荒野創立之初,就有四百多名會員,其中包括二十幾名墾丁國家公園自然解說員,徐仁修擔任第一屆理事長,負責宣傳理念;「資深童子軍」李偉文是秘書長,主攻組織運作。

     荒野的理念雖然簡單,作法卻無法輕鬆寫意。他們發展出幾個策略,包括透過購買、認養、捐贈等方式,取得野地的管理權,避免遭到開發破壞;或是監督政府的環保政策、水土保育、國家公園管理等等,最重要的是,讓大眾體會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與急迫。

     大量吸收志工 建立人情連結

     然而,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資源。一開始,李偉文就意識到,環保團體不能只靠理念吸引人,必須有效動員、發展組織,他說:「華人社會只靠理念是不夠的,更重要是建立朋友的『人情連結』。」

     於是,李偉文的志工生涯很另類,他與其他創始會員的首要功課,就是「帶著新會員到處去玩」,透過實地的野外訪查探勘,讓大家親身體認台灣自然生態的美好,並親眼目睹開發破壞的威脅。至於李偉文最大的挑戰,就是讓每一位接觸荒野的人,「統統變成志工」,就連早期接受媒體訪談,李偉文都期許採訪結束後,能讓媒體記者心甘情願掏出兩千元入會。

     李偉文的理論是:「理智上說服別人,並無法讓對方從生活中轉變;只有讓對方變成荒野志工,承諾開始影響周遭友人,他才會開始改變自己的實際生活。」所以,李偉文大量吸納、訓練不同專長的志工。

     例如,知名作家陳若曦起心動念加入荒野,原本想在住處附近的大安森林公園擔任解說員,後來她笑稱自己年紀大了,常記不住解說內容,於是李偉文改請她扮演推廣荒野理念的重要角色。

     學童子軍精神 自願認養工作

     二○○一年,李偉文從徐仁修手中接下理事長,荒野也發展成六、七千名會員的龐大組織。十二歲參加童軍、大學畢業就獲頒「木章」的李偉文,強調他只把童子軍「自願承諾、義務服務」的精神帶進荒野,所有工作都是自願認養,所有勞力時間絕不收酬勞,「一切不勉強,反而不會給大家壓力。」李偉文說。

     荒野的力量,不只量化在志工會員的數字上,更展現在他們深入各行業、各年齡層的滲透性;尤其他們的「炫蜂團」,每年帶著小朋友到郊外玩耍、參與營隊,一方面讓生態保育的觀念向下紮根,另一方面讓更多父母因而接觸荒野、信任荒野。

     部分環保團體質疑,荒野並未積極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努力改變政策、阻擋不合理的公共工程。李偉文對此強調,荒野希望透過各種參與的力量,「在政策成形之前,就有動員改變的空間」,而不是在政策定案後再耗費大量時間心力去企圖翻案。

     追求智慧慈悲 貼近生命核心

     如今,李偉文已卸下重擔,擔任荒野榮譽理事長。十幾年的志工生涯,讓他推卻大學學長的挖角邀約,「保證每月收入七、八十萬」;但他總不明瞭,他的同儕們「每天花十幾個小時,整天關在一公尺見方的診療間,視野只專注在零點一公分的患部裡」,即使賺了大把鈔票,也只能不斷換車換房、蒐購古董,精神生活卻很空虛。

     李偉文早就搬離民生社區、搬到更接近自然的新店花園新城,並確信賺錢不是他的生命核心,「智慧」及「慈悲」才是,為了追求前者,李偉文每天必定大量閱讀;至於後者,荒野就是他回應自己的答案。最近,他更試圖結合兩者,以《傾聽自己的鼓聲》一書,反芻他對生態環境、生活教育與生命姿態的思考。

     「要能傾聽自己心靈內在之聲,有信心依照自己的鼓聲前進」,這位非典型牙醫,在牙醫診所之外發出的鼓聲,已經被所有關心台灣生態環境的人聽見。

環保志工轉型 各行業站出來

  • 2009-05-02 中國時報 【何榮幸、黃哲斌、高有智╱專題報導】

     台灣環保運動近年逐漸由啟蒙意識轉型為生態維護,除了李偉文以醫生身分打造「荒野傳奇」,各行各業人士紛紛投入生態志工行列,已成為台灣NGO(非政府組織)、NPO(非營利組織)領域極受矚目的新興力量。

     早期台灣環保志工主要致力於教育推廣、資源回收等方向。例如徐慎恕(已改名謝百合)、陳來紅等人在一九八九年創立「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開啟家庭主婦關心環境政策、環保教育推廣的先聲。其後同一群核心幹部再接再勵創設「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在生活消費中落實環保主張與合作原則。

     慈濟基金會則在證嚴上人號召下,從一九九○年起致力於環保人文志業。慈濟在一九九二年與金車教育基金會合辦「預約人間淨土環保綠化活動」,一九九四年起宣導使用環保餐具,並陸續在各地設立環保站進行資源回收,大專院校的慈青社則在校園內推廣資源回收與垃圾分類。

     慈濟志工們人手一副環保餐具、進行資源回收,已成為台灣環保志工們深入各角落工作時的重要景觀。

     近年生態志工風潮興起後,則在生態解說、環境守護等方面著力甚深。例如台大動物系教授周蓮香等人從一九九七年起催生的中華鯨豚協會,以及作家廖鴻基等人在一九九八年成立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都長期培育解說員,致力於海洋生態觀察、鯨豚調查記錄、海上解說導覽、舉辦親子營隊,成為台灣海洋志工的重要基地。

     各地社區大學近年則在環境守護層面扮演重要角色,台南社大與北部淡水河流域沿線社大的志工,對於生態保育工作皆不遺餘力,社大系統逐漸成為各地環境守護的據點。

     值得注意的是,二○○○年「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誕生後,透過每日發行的電子報廣泛、深入報導環境議題,如今已成為環保團體互通聲息、訊息託播的重要管道,也讓外界更加了解台灣生態志工的各類努力方向。

公民RSS-度假兼保育 全球正夯

  • 2009-05-02 中國時報 【何榮幸、黃哲斌、高有智╱專題報導】

     國際環保團體近年興起「環保志工假期」風潮,除了鼓勵人們參與生態志工,更將學習環境與度假樂趣結合,成為頗具吸引力的環保實踐方式:

     ●美國「地球觀察」組織志工假期

     一九七二年成立的美國「地球觀察」組織(Earth Watch Institute),每年支持或引介一百多項生態志工研究計劃,亦稱為「志工假期」(Volunteer Vacations)。例如研究北極圈氣候變化、哥斯大黎加雨林毛毛蟲研究、修復蒙大拿野生區小徑、探索科羅拉多小徑間岩石群、探索深海珊瑚礁、協助納密比亞印度豹保育區工作、參與有機農場全球契機(WWOOOF)計劃等,每項收取不同費用。至今已有超過六萬五千人次參加,貢獻了一千萬個工作小時。

     ●澳洲環保志工計劃(CVA)

     該計劃是由一九八二年成立的澳洲最大環保團體Conservation Volunteers Australia主辦,每年提供全球熱愛自然、喜好野外活動的人士,到澳洲各地參與各項環保計畫。每年吸引上千國際生態志工參加,志工在實踐環境保育工作、交流各國環保經驗的同時,更藉此開拓國際視野、結交各國朋友,在澳洲自然風光中度過有意義的假期。

     ●英國保育志工基金會(BTCV)

     以推動國民信託、保育志工著稱的BTCV,每年在全球各地提供生態志工假期活動,多數集中在英國和部分歐洲國家,例如維護英格蘭古老森林、維護德國濕地、在保加利亞黑海建立鳥巢等。這些志工假期與典型的歐洲度假活動截然不同,但被認為是令人難以忘懷的環保體驗。

     ●太空船地球號(ETS)

     曾赴西非獅子山及阿富汗等地進行緊急醫療援助的日本醫生山本敏晴,在二○○四年創立「太空船地球號」(Earth the Spaceship),堅持「真正有意義的國際援助」,以達到「永續發展的地球」理想。該組織邀請全球四十七國的小朋友,畫出「對自己最重要的事」,其中呼籲世人重視全球暖化危機的《日漸沈沒的樂園─吐瓦魯》一書備受矚目,台灣已出版該書中譯本。

官員掩護濫伐 泰安林區光禿禿

  • 2009-04-24 中國時報 【陳慶居╱苗栗報導】

     苗栗檢調廿三日發動搜索及約談行動,追查縣府原住民族行政處涉嫌偽造公文,同意業者在泰安林區以皆伐方式濫墾、濫伐,圖利業者逾七千萬。原民處謝姓科員、游姓臨時人員和傅姓業者,晚間被依圖利、偽造文書等罪嫌移由檢察官漏夜複訊。三人都否認涉及不法。

     苗栗地檢署主任檢察官絲漢德表示,檢察官黃彥琿昨天指揮苗栗縣調站兵分四路搜索原住民族行政處辦公室、謝姓科員與傅姓業者住處,查扣相關公文與資料;另約談三名涉案人與五名證人。

     據了解,傅姓業者承租泰安鄉荻岡段一、三號兩筆林地,面積十.七七公頃,縣府去年五月核准疏伐近三公頃杉木為期半年。但謝姓科員事後涉嫌協助業者申請皆伐,過程中提具偽造公文資料,讓業者據以聲稱合法砍伐林木。

     由於皆伐方式全面砍伐杉木、牛樟及梢楠等林木,林區一片光禿,遊客相繼檢舉,有關單位也透過空照圖發現有異,縣府八、九月召集主管單位實地會勘,但謝姓科員仍出具偽造會勘紀錄聲稱業者合法申請。檢調懷疑謝隻手遮天,圖利業者。

     縣府官員去年十一月十四日前往現場履勘,縣長劉政鴻勒令全面停伐並指示徹查不法,不過為時已晚。檢調初估,每公頃林地有三千株林木,樹齡都在三、四十年之間,每株價值近五千元,原民處承辦人至少圖利業者七千多萬非法利益。

     謝、游、傅三人皆否認涉及不法,指伐木是經合法申請,但檢調掌握明確圖利事證,至於有無牽涉行、收賄或更高層官員涉案?還待進一步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