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觀念平台─放行中橫?務請再思

  • 2008-11-06 中國時報 【賀陳旦】

     中斷了九年的中橫公路,最近在九二一的九周年和辛樂克颱風災情中,通過了修復通車的預算。當初中橫因九二一大地震造成上百處崩塌而無法通行,隨後兩度搶修,四年中投入二十餘億元,又因二○○四年敏督利颱風而毀於一旦,路線受損更甚地震。這些赤裸裸、血淋淋的教訓,才不過四年,就被遺忘了嗎?而健忘的社會用通過這樣的預算來紀念九二一地震,是何等諷刺,又何等瘋狂啊?

     據報載此次修復是上谷關到德基,約二十五公里,經費約六.五億的便道等級,會禁止聯結車等重型車輛通行。不清楚的是,究竟為何此刻要「再」搶通?為了菜農?為了觀光?還是為了台電?

     現任內政部長廖了以先生為前任台中縣長,中橫在震災後第二年第一次搶通,因二○○○年五月十七日地震再度中斷,更有公路局同仁在現場殉職,廖縣長公開呼籲停止搶修,封路、封山讓大地休養。以一個地方父母官主動要求封閉省道服務,這是空前的也是絕後的,這是何等勇氣!

     行政院隨即在二○○四年八月二十三日也就是二○○四年七二水災後正式發函下令停止修建中橫。二○○六年十一月經濟部水利署大甲溪整治報告也分析馬鞍壩到德基間沿路(河谷)崩塌地面積較風災前更擴大,地表尚未穩定,不宜有大型工程加諸其上。去年七月馬英九Long-Stay回應「打通」建議後,也有許多學者評估尚需要十年穩定期,仍不宜輕言通路。

     回顧這些傷慟的損失和官員就事論事的可敬態度,而今天,今天,究竟有什麼新事證,要即刻再建便道呢?(特別再請想想豐丘明隧道的教訓!)

     路不通,當然不方便,可是不應該停留在「通」或「不通」的對立,對最直接受影響的菜農來說,可以補貼他們繞路的運費,同時逐年收購(回)合法農地,對上學、就業不便的家庭給予租屋津貼,減免健保給付,甚至可以對觀光業給予實質補助,但不是再度恢復觀光車潮直通山嶺。以上這些經費所費幾何?比起通路的建設、維修、災後補助支出,哪一樣划算?

     另外,據報導台電要藉通路修復沿線六處發電廠,經費約一七○億,共發電一一○萬瓦,占全台電全部供電的二%,而台電備用電是十二%,九年來無此電源並不影響我國的供電安全。若以發展國內能源角度,就算要花這一七○億,是否一定要中橫全線搶修通車,還是可以在極限制通行下,做最少量的修路,此一替代方案的代價又如何?

     以上這些選項,如果未經評估、公開討論,就貿然向大地宣戰,那就不只是專斷顢頇、罔顧歷史的愚笨,更是以愛台之名行傷台之實!

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廬山北坡若地滑 2╱3建物被埋

  • 2008-10-31 中國時報 【廖肇祥╱南投報導】

 ▲廬山溫泉風景區北坡(前)根據中央地質調查所偵測,地滑情形在辛樂克颱風過後加速,若整片坍塌,三分之二以上的建築將化為烏有。(廖肇祥攝)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指出,廬山溫泉區除塔羅灣溪危害,另一個重大危機,恐是飯店密集區北側坡地,根據監測紀錄,辛樂克颱風過境迄今,北坡地滑達廿公分以上,如整片地層滑落至溪中,三分之二以上的飯店將遭掩埋。

     不需倚靠儀器,北坡廬山、屯原部落的茶農,也感受到明顯「走山」,他們舉例,台十四線公路擋土牆錯位破裂,道路出現明顯落差並龜裂,茶園地表出現裂隙,電線桿傾斜,公路單位不斷填土,但這樣完全無法減緩地滑的速率。

     中央地質調查所環境工程地質組科長紀宗吉指出,北坡滑動的地層深度,超過兩百公尺,下滑力量強大,連續擠壓位於趾部坡腳的廬山溫泉區,颱風暴雨造成地下水位竄高,擴大擠壓力道,因辛樂克颱風而倒塌的綺麗飯店,從動態畫面看像是被洶湧溪水沖倒,實際上極有可能因地滑擠壓坡腳,地表產生皺摺,飯店地基先陷落,結構不穩後,再被塔羅灣溪水沖倒。

     「整治北坡的重要性,不下整治塔羅灣溪,溪水暴漲是沿岸業者遭殃,但北坡發生土石流,三分之二以上建築會將被掩埋」,紀宗吉強調,「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經客觀的數據分析」,他指出,辛樂克過境才一個半月,儀器監測發現滑動距離已長達廿公分以上,這個距離在地層相對穩定區,得耗費數十年。

     紀宗吉表示,整治廬山北坡的難度比梨山難得多,滑動地層太深,打地錨鞏固成本太高,但透過排洪設施,並整治上邊坡的裂隙,避免地下水位竄高,可減緩下滑速率。

     中央地質調查所是在昨日監委視察時,提出報告。監委林鉅鋃、洪德旋聽完簡報並實地勘查後,也認為問題相當嚴重,建議相關單位審慎因應,根據各區域風險性,規畫不同程度的開發等級,並著手整治上游崩塌地,加強水土保持設施。

2008年11月5日 星期三

小檔案╱森林火災防治之道

自由時報20070828
何謂森林火災?

森林火災係指肇因於自然或人為因素、導致森林植物付之一炬的火災。林務管理人員通常將森林火災分為三類:因腐植土層燃燒而起的地中火、因覆蓋地表的枯草落葉等燃燒而起的地表火,以及樹林樹冠部燃燒而起的樹冠火,兩到三種不同林火往往同時發生。

火災防治:

大多數林火均由人為疏失或蓄意縱火等因素引起,雷擊因素則是少之又少。諸如溫度、濕度和降雨量等天氣因素,都會影響林中易燃材質的可燃性,風向則可能進一步使林火擴散並惡化。

火災偵測與消防:

林火控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便是建立一套可在林火擴散前找出火苗所在的機制。在應用上,觀測飛機現已逐漸取代徒步巡林,可直接標示林火方位,並監控其擴散。

火災在土地管理中的應用:

林務管理人員可能在嚴格控管的前提下刻意縱火,以清除伐林後留下的殘餘碎屑、促進林木生長。(綜合整理︰編譯陳泓達)

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山東放淤固堤 保黃河下游30年安全

地處黃河下游的山東省,三十多年來運用抽吸黃河泥沙淤背固堤的科學技術成果,改變了歷史上黃河下游地上懸河臨背懸殊,洪水期間臨背皆水、大堤背河滲水、管涌險情頻發的不利局面,確保黃河下游三十多年安然無恙。

據山東省黃河河務局局長袁崇仁介紹,歷史上黃河下游以「善淤、善決、善徙」而著稱于世,洪水泛濫,災害頻繁,被稱為「中國之憂患」。 據統計,黃河每年進入下游的泥沙多達十六億噸,其中約有四億噸泥沙淤積在河道里,致使下游河床平均以每年零點一米的速率淤積抬升,黃河下游形成了典型的地上「懸河」。目前,河床一般高出兩岸背河地面三至五米,防洪水位高出背河地面八至十米,防洪形勢十分嚴峻。一九五八年黃河大水,山東段黃河八百余公里堤防滲水、管涌險情接連不斷,靠百萬軍民的嚴密防守和奮勇搶險才保證了堤防安全。

據了解,為有效處理和利用黃河下游的泥沙,確保黃河安瀾,山東黃河河務系統的干部職工做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工作。一九七0年,黃河上第一只吸泥船——「紅心號」"在齊河黃河修防段誕生并投產,標志著機械淤背固堤的啟動。這一創舉,徹底改變了千百年來僅靠人拉肩抬、小推車推土來加固堤防的傳統模式,取得了解放勞動力、提高生產效率的歷史性突破。一九七八年,山東省黃河河務局所創造的「引黃放淤固堤成果」獲得中國「全國科學大會獎」。

三十多年來,運用「淤背固堤」這一科學技術成果已累計完成放淤固堤土方五點五億立方米,使黃河堤防的寬度增加了八十至一百米,有效加固黃河大堤七百五十余公里,改變了歷史上黃河下游地上懸河臨背懸殊,險情頻發的不利局面。一九七六、一九八二和一九九六年,盡管黃河下游的水位也接近或超過了一九五八年,但險情確大為減少。尤為明顯的是,凡是開展放淤固堤的堤段,就再也沒有險情發生。

【2008/10/24 中新社】

山西土石流滅村 至少56死

被土石流蓋住的車子,如同被火山灰覆蓋的龐貝城。
(中新社)
前天上午八點左右,山西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鄉塔山礦區,因暴雨發生土石流,寬約六百公尺、長約三公里的土石流,造成礦場廢棄的尾礦庫崩塌,淹沒下游集貿市場及農村房屋,到昨天官方公布數字,五十六人遇難,三十五人受傷,被土石流活埋的確切總人數仍在核實中。

出事礦區橫跨三個縣的面積,香港中國民運信息中心說,可能有五百人被埋。

綜合大陸媒體報導,崩塌的尾礦壩,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廢棄不用。尾礦壩高約二十公尺,尾壩庫容十八萬立方公尺,坐落的山體與地面落差近一百公尺。尾礦壩的下游已經全部被土石流淹沒,一座三層辦公樓和一片集貿市場、農村房屋被沖毀。集貿市場裡有二十四個攤位,辦公樓被土石流向下游推行十多公尺,已全部沖毀。由於事故發生時,正逢趕集,人潮多,因此失蹤和傷亡人數比公布的數字多。

來自重慶的打工者魏光輝說,他當時正好看到土石流沖下來的一幕,他說:「太可怕了,泥石流(即土石流)發出巨大的聲音,有六七米高,幾分鐘就把溝裡的房子和集貿市場全沖走了。」

尾礦壩在一條山溝的上游,從崩塌處到山底長約兩公里,寬約數百公尺,兩三台鏟土車正加緊救援。由於泥水很深,地形情況不明,加上下雨,救援人員要在黃金時間內搶救被活埋民眾,十分困難。

前天早上八點,山西臨汾市襄汾縣新塔礦的尾礦庫崩塌,造成寬約六百公尺,長約三公里土石流,瞬間便將下游一個農貿集市和兩個村子沖垮掩埋。救援人員在深及膝蓋的土石流中,搜尋生還者。
(中新社)
發生事故的陶寺鄉雲合村亂石灘自然莊周邊,有多座鐵礦,地形複雜,山路崎嶇,都是礦區。在這裡打工的主要來自重慶、湖北和山西等地,流動人員多,因此罹難者的身分確定困難。

發生事故的新塔礦業公司,是民營鐵礦企業,礦主和相關責任人等九人已被公安機關控制。初步分析,事故直接原因是非法礦主違法生產、尾礦庫超量儲存,導致尾礦庫崩塌。

慘劇發生後,大陸網民熱議,直指這是一件「人禍」,因為當地濫採鐵礦嚴重,崩塌尾礦庫是用土堆起來,早已岌岌可危,被土石流沖垮是遲早的事。襄汾縣當地網民哀痛的說:「這是襄汾縣人民的災難日。」

有網民發帖說:「震驚的同時,感到很無奈,當人們瘋狂掠奪資源,大自然就會發怒,人們真的該反省了。」

【2008/09/10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