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卡玫基颱風嚴重死傷帶給新政府極大的挑戰,中度颱風鳳凰接踵而至,各級政府單位莫不神經繃緊,不敢稍有鬆懈。台灣不是今天才面對颱風的威脅,「治水」也已經是個老問題了,但歷次風災卻嚴峻地考驗我們,災害仍然不斷發生。颱風之後,姑不論將來採取哪些方案,治水一事肯定是國家的大事、國土規畫的當務之急。
前不久,當全國民眾關切大陸四川震災之際,很少人注意到死傷人數與川震不相上下的緬甸風災,更少人會回想到幾年前美國紐奧良幾乎被卡崔娜颶風毀滅的往事。最近十餘年來,海氣象密切的交互作用,使氣候變異和極端氣象已經遠遠超過往昔防災設施的規畫設計標準,百年一遇的洪水或暴雨猶如家常便飯。完全由從傳統工程或經濟角度的治水觀,恐怕不得不改弦易轍,台灣非得「適應」未來氣候的巨變不可。因此,國土規畫中「水」、「土」的統整勢在必行,觀念和制度的變革也刻不容緩。
老子最強調「道者萬物之奧」,人們應該向水學習。他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但是千百年來,人類對於水有太多的誤解。從中國的黃河流域、印度恆河流域、中亞兩河流域和非洲的尼羅河流域的發展史可以瞭解,事實上季節性的洪水帶來豐富的營養源,孕育出無數生命,更帶動了活絡的經濟。古代人懂得順應洪水、與水共生,因而創造了人類璀璨的文明。
然而太多的時候,現代人卻只有將水視為猛獸或無機的物質,而不是抱持一種對水的尊重態度。尤其,水火不同,火猛暴,死於火災者少;水陰柔,反而容易遭到漠視與侵軋。最明顯的,就是「與水爭地」,徒然肇致或增大危害。
「與水爭地」的貪念能否徹底改變,相信是治水重大挑戰。古台南「台江內海」和「倒風內海」,百年來被圍填了三分之二,以致洪水無處宣洩,嘉南沿海遂經常淹水。高雄包括鳥松、大小貝湖、凹子底等古稱「大水塘」的沼澤系統開發後,致使鳥松常豪雨溢淹。當年在基隆河與河爭地結果,嚴重縮減通水斷面,也使台北盆地遇洪即拉警報。這情況全台至今恐仍屢見不鮮。
例如,新店溪將發包與施工中的台北縣側環河快速道路,先不論二十餘公里要花三百餘億的鉅額經費,在秀朗橋和福和橋之間就以「路堤共構」方式,順勢突出河面近三十餘公頃土地,供發展二十餘公頃「住宅區」。到底這種規畫是為了發展「交通」,還是暗藏玄機的「住宅」開發?如果將來治水不能痛定思痛,尊重自然,順應洪水,還是時刻想著一些「附加利益」,這個老問題恐怕很難徹底解決。
長久以來,防洪禦潮居然還是沿襲鯀的思惟,以「硬性工法」硬擋硬圍。老子非常強調「柔弱勝剛強」的道理,他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知能勝。」因此,先進國家為了對抗洪水、順應變遷,紛紛採用「低衝擊發展(Low impact development)」模式的規畫,也就是以「柔性工法」,創造家家有綠地,處處有水塘的土地利用,甚至廣設滯洪區,從「減洪」、「分洪」的概念,來降低災害的發生。
美國政府也呼應這種作法,出版參考綱領,呼籲開發者和規畫師應開創適當的人工濕地,預留「水空間」。中國長春濕地中心也將濕地的功能,從生態、淨水或景觀之外,擴大到調洪的作用上,這些作為值得參考。
地球的氣候變異詭譎。未來的颱風洪水可能越來越頻繁。我們該深切瞭解水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的特性,好好培養國人與規畫師新的「尊水觀」,而不是時刻想要征服這頭「猛獸」。老子說,「夫唯不爭,故無尤。」不與水爭,還給洪水一個自然宣納的空間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