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日 星期六

首創都市區雙層滯洪池 北市將設281個滯洪池

 
北市府規畫的萬美街滯洪池,將以公園形態呈現,圖為滯洪池景觀規畫示意圖。
照片/北市工務局水利工程處提供
颱風季常傳淹水,為解決水患,北市府計畫在全市廣設281個滯洪池,作為調洪之用,而滯洪池將規劃景觀平台、生態植栽,外觀與綠地公園形態無異,可供民眾休憩,市府目前已著手在萬美街推動興建一座可蓄水1萬1000立方米的「滯洪池(貯留池)」,以承接上游雨水。
北市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指出,北市文山區興隆路及辛亥路附近,每遇豪雨就會積水,93年11月市府規劃沿線設置15個滯洪池,最後選在萬美街興建滯洪池,目前正進行地目變更。
水利處表示,「萬美街滯洪池」預計99年動工,將是台灣第一個都市區雙層滯洪池,共分上下兩層,地面池容量為2000立方米、地下池容量則高達9000立方米。光用地取得就耗資4億元,加上1億8000萬元的工程費用,總經費將高達6億元,預估可削減約55%尖峰流量。
北市府將治水列為重要的「郝政績」,除萬美街一案外,內湖路三段的「陽港三」滯洪池將在明年執行,工期約1年半。調洪容量為4萬立方米,僅有地面池,將耗資1億8000萬興建。
但北市府治水美意,附近民眾卻不領情,擔心成為當地安全隱憂,同時要求緊鄰的軍營遷移。工務局水利工程處股長張凱堯表示,工程安全問題民眾可以放心,開挖深度約6至7米,比一般大樓的地基還淺。日本東京、京都等地的滯洪,容量甚至高達10幾萬立方米,安全問題無慮。
 
新聞辭典》滯洪池
滯洪池顧名思義,就是在豪雨、颱風來時,留滯貯蓄洪水,使洪水不到處流竄造成水患,一般都以類似埤塘的低窪地區作為滯洪池。在都市地區,由於開發過量,可蓄水的空地少,若有適當地點闢置滯洪池,可以兼具休憩、防洪效用,一舉兩得。 
以歐美、日本為例,都會區的滯洪池都以公園景觀呈現,對附近房價都有「加持」效用,高市本和里滯洪池就是如此;不過因都會區用地難覓,北市府在萬美街規畫的滯洪池,將設計地面池與地下池兩層,不像一般滯洪池只有地面池,相當罕見,當地居民贊成與反對都有,而市府另在興隆國小規畫的滯洪池,因設計在操場下方,家長們就群起反對。
也就是說,在都會區設滯洪池,用地取得、居民意見都是一大考驗,以北市規畫全市要設281個滯洪池為例,其中能真正推動可能只有一部分。
【2008/07/31 聯合晚報】

 

李鴻源:方向不錯 但工法很貴
水利專家、台北縣副縣長李鴻源今天表示,台北市要推動的地下蓄洪池,是已經相當成熟的工法,「確實是可以思考的方向」,不過這種工法很貴,尤其要做一、兩百個,更要花不少錢。
李鴻源說,這種工法在國外已相當普遍,1980年代他在美國愛荷華水工實驗室研究時,就曾在芝加哥等多處做過這種工法,其概念很像地底水庫,確可有效疏解市區滯洪問題。
李鴻源提醒北市府表示,北市屬於洪水沈積平原,雖然可以挖很深的地下蓄洪池,不過北市不少地下空間常作為停車場,是否還有足夠且適合的空間作蓄洪池?而且這種工法非常貴,要做一、兩百個的經費更不得了。
【2008/07/31 聯合晚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