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處黃河下游的山東省,三十多年來運用抽吸黃河泥沙淤背固堤的科學技術成果,改變了歷史上黃河下游地上懸河臨背懸殊,洪水期間臨背皆水、大堤背河滲水、管涌險情頻發的不利局面,確保黃河下游三十多年安然無恙。 據山東省黃河河務局局長袁崇仁介紹,歷史上黃河下游以「善淤、善決、善徙」而著稱于世,洪水泛濫,災害頻繁,被稱為「中國之憂患」。 據統計,黃河每年進入下游的泥沙多達十六億噸,其中約有四億噸泥沙淤積在河道里,致使下游河床平均以每年零點一米的速率淤積抬升,黃河下游形成了典型的地上「懸河」。目前,河床一般高出兩岸背河地面三至五米,防洪水位高出背河地面八至十米,防洪形勢十分嚴峻。一九五八年黃河大水,山東段黃河八百余公里堤防滲水、管涌險情接連不斷,靠百萬軍民的嚴密防守和奮勇搶險才保證了堤防安全。 據了解,為有效處理和利用黃河下游的泥沙,確保黃河安瀾,山東黃河河務系統的干部職工做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工作。一九七0年,黃河上第一只吸泥船——「紅心號」"在齊河黃河修防段誕生并投產,標志著機械淤背固堤的啟動。這一創舉,徹底改變了千百年來僅靠人拉肩抬、小推車推土來加固堤防的傳統模式,取得了解放勞動力、提高生產效率的歷史性突破。一九七八年,山東省黃河河務局所創造的「引黃放淤固堤成果」獲得中國「全國科學大會獎」。 三十多年來,運用「淤背固堤」這一科學技術成果已累計完成放淤固堤土方五點五億立方米,使黃河堤防的寬度增加了八十至一百米,有效加固黃河大堤七百五十余公里,改變了歷史上黃河下游地上懸河臨背懸殊,險情頻發的不利局面。一九七六、一九八二和一九九六年,盡管黃河下游的水位也接近或超過了一九五八年,但險情確大為減少。尤為明顯的是,凡是開展放淤固堤的堤段,就再也沒有險情發生。 【2008/10/24 中新社】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