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辛樂克颱風帶來的大甲溪惡水衝毀后豐大橋,台灣生態學會理事長鐘丁茂昨天表示,后豐大橋斷裂是上游興建水壩與攔水堰,導致大甲溪「千瘡百孔」,才會「報應在這一代」;他也提醒,國道四號部分橋墩緊臨大甲溪,溪水暴漲直衝堤防與橋墩,容易發生掏空,要提高警覺。 國道高速公路局苗栗工務段副段長林永基表示,國道四號跨越大甲溪的橋墩,外有沈箱保護,還有成排插椿,構成兩道防線,安全沒問題,溪水暴漲時,也會派人警戒。 鐘丁茂也是靜宜大學副教授,研究大甲溪生態環境有十年歷史;他表示,后豐大橋斷裂絕非盜採砂石所致,而是上游興建水壩與攔水堰造成。 他表示,大甲溪遇有豪雨,上游匯集溪水,如同萬馬奔騰般流入大甲溪,上游大石塊流進中游,中游碎石再流進下游,下游形成細沙流進大海,如此反覆形成地形平衡。 他說,日據時代起不斷在上游興建水壩發電,為避免少水庫淤積,支流也興建10多條攔水堰,阻絕砂石流下,日積月累,造成中下游砂石掏空,水流加速,衝擊、掏空堤防橋墩,形成嚴重災害。 鐘丁茂表示,水利署可以興建現代化堤防,國道工程人員也可以不斷保護橋墩,但溪水可從地面下掏空,固堤只是治標,過不了幾年又會回原點。 他說,目前國道四號部分橋墩與大甲溪緊臨,最為險峻,平時溪水沿橋墩順流,溪水暴漲就直接衝擊,外表難查覺,一旦橋墩底部被掏空,橋面很快就會陷落,後果不堪設想。 他建議,「拆壩」是唯一治本之道,大甲溪上游共有7座水壩,現在青山壩沒有發電,可優先拆除,或許讓部分砂石流下,填補流失量,只是政府以拚經濟為前提,要拆壩恐怕很難。 【2008/09/24 聯合報】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