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3日 星期五

擺脫舊思惟 走出淹水噩夢

中國時報 2008.06.07  歐陽嶠暉╱北市(退休教授)

     台灣各中大都市都已建有雨水下水道,但因雨水下水道之功能有限,每當下豪雨,超出其排水能力就必淹水。但政府卻束手無策,乃仍停留在傳統思惟。

     舊思惟的雨水下水道是以降雨頻率三至五年的降雨強度考量。殊不知當雨水下水道系統建設後,土地利用強度改變,原可透水的變成不能透水,再加上雨水下水道疏於清理、變形,排水能力必大降,再也沒有排除三至五年雨水的能力,故一有豪雨,又怎能不淹水呢!

     解決既有都市的淹水,就是增加都市的透水性,將一般非車道的不透水舖面改造為透水舖面,將雨水排水系統,尤其分布各角落的側溝改為透水性側溝,陰井改為透水井(因幹管已不易更改),只有從這些收集系統下手。另於公共場所、公園運動場、廣場的地下,設置貯留槽,貯積尖峰雨量,以減少雨水流出,使大於雨水下水道可宣洩之流量全部,滲透入地下或予貯留,就不會有超量的雨水流出而造成水災了,而等雨過後再予排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