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7日 星期一

分解毒物 廖健森還給河川清淨

中國時報 2008.02.19 
蘇正國、劉尚昀╱高縣報導

     義守大學土木與生態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廖健森,經過十餘年鑽研,發現「梭狀芽孢桿菌」最能有效分解河中的有毒物質,研究團隊培育出大量菌種,並將該菌種投擲回到基隆河,分解了更多汙染物質,讓基隆河生態回歸自然

     廖健森去年轉到義守大學土木與生態工程學系擔任教職,他並開始注意高雄地區的水域汙染問題,目前他正對高雄左營蓮池潭進行微生物研究工作,希望可找出有效解決水中汙染的微生物,還給蓮池潭最原始的面貌。

     廖健森指出,人類經常製造出難以分解或是有毒的物質,長期存在於環境中,久而久之會反撲造成人體健康危害,有鑑於此,廖健森積極進行「環境荷爾蒙─鄰苯二甲酸二丁酯之降解菌株篩選與最佳生物復育模式」研究。

     廖健森從分析台灣環境有毒物質包括戴奧辛、塑化劑等對於人體的危害開始,接著搜尋可以分解有毒物質的微生物,利用微生物復育技術強化其分解有毒物質的功能,減少對地球環境的汙染,也降低對人體的危害。

     由於自幼成長於愛河旁,他從小就目睹河川因為經濟發展而遭致嚴重汙染,深深體會到人類自私自利的行為會破壞土地,在求學階段即專注於有害物質對環境影響問題的相關研究。

     廖健森鑽研十數年,發現影響人體最深的有毒物質,包括戴奧辛、多氯聯苯、清潔劑(壬基酚)、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殺蟲劑(滴滴涕)、阻燃劑(多溴二苯醚)、重金屬(鎘)等,常常造成人體畸形或是生物由雄轉雌的現象。

     他瞭解自然界有許多微生物可以分解難以分解的有毒物質,他從基隆河河底挖掘、搜尋了許多可分解有毒物質的微生物,其中他發現了「梭狀芽孢桿菌」能最有效率分解河中的有毒物質,研究團隊培育出大量菌種,並將該菌種投擲回基隆河,分解了更多污染物質,讓基隆河生態回歸自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